.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野獸良民
收起左侧

【 棒球俱樂部 】—— 日职棒上演蜘蛛侠神奇一幕 爬墙接杀本垒打(第20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野獸良民 于 2010-8-18 13:54 编辑

卡特球

名稱由來
  • 美:Cut Fastball,Cutter
  • 日:カット・ファストボール ,曰本人基本上將美國人的四縫線快速球中的外揚快速球(Sailing Fastball) 及二縫線快速球中的外切快速球(Cutting Fastball),都簡化成同一種球種,因為只單從球路軌跡就是往外角跑,不去用慢動作看根本無法看出是四縫線旋轉還是二縫線旋轉。
  • 中文翻譯:除卡特球外,切球切角直球快速滑球均有人使用。
投法與特性
  以右投手而言,基本上和直球不同的地方是將食指和中指握在比較偏右側(外側)的縫線上,其他投球的姿勢、甩動手臂的方式甚至手腕和手指運用的方法,都和直球一樣。
  PS:而就縫線與手指的位置,又有兩種小差異握法,across the seam(手指跨過球的縫線上)及along the seam(手指靠在球的縫線上),初學者可採取across the seam(手指跨過球的縫線上)的握法,避免在along the seam(手指靠在球的縫線上)的握法,食指不位在縫線上,導致因為經驗不足,食指在扣球時可能出現失誤,導致失敗。

  切球(Cutter)介於直球滑球之間,進壘時會向右打者外角快速偏移,行進路線像滑球,但變化幅度不如滑球,然而球速比滑球快得多,所以有人稱之為快速滑球。基本上切球是從直球變化來的球路,球速跟直球接近,由於速差不大打者難以分辨球種,用來與直球搭配可達到欺敵的效果。
代表投手




~~~~~~~~~~~~~~~~~~~~~~~~~~~~~~~~~~~~~~~~~~~~~~~~~~~~~~~~~~~~~~~~~~~~~~~~~~~~~~~~~~~~~~



[ 本帖最后由 野獸良民 于 2009-6-30 21:06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伸卡球


名稱由來:
美:Sinking Fastball (or High-speed Sinker)
日:H‧シンカ-、2-seam fastball
中譯: 下沉快速球、快速伸卡球均有人使用。




投法與特性:
以右投手而言,
基本上握法就是將食指、中指放置在兩條平行的縫線上,拇指抵住球的底部,
在其他投球的姿勢、甩動手臂的方式甚至手腕和手指運用的方法,
都和直球一樣,而球投出瞬間食指施力稍大於中指,
並加入一些手臂內轉動作(可以仔細觀看王建民那具有95英哩左右,
又帶有不錯下墜幅的武器),而這個球種也是目前王建民對付打者的利器。

美國人通常稱之為下沉快速球(Sinking Fastball),
通常這種球路由右投手投出對付右打者會產生球出現沉降,
並且會伴隨有些許向右打者內角的水平移動。
這種球甚至被包含在曰本人對伸卡球的廣義解釋中,
球路軌跡和一般的伸卡球相近,但是球速較快,變化幅度較小。
以右投手而言,球會向右打者內角、左打者外角略微落下,
但是球速較一般的伸卡球快。

沉球(Sinker)和下沉快速球(Sinking Fastball)是同樣一種球路,
他們都是屬於快速球系列。

有些投手能讓它擁有相當的游動看起來好像是變化球,
但是這不是它最主要的特性。

讓球在一定的變化幅度下擁有最佳速度是很重要的,
下沉快速球(Sinking Fastball)必須擁有必要的旋轉數,
有一些錯誤的見解認為只要球路如曲球、指叉球、螺旋球變化失敗,
球路品質下降就會變的像沉球一樣。

沉球(Sinker)是一種很棒的球路。



常被拿來和建仔比較的松坂大輔,
其擅長球技有:變速球、切球(卡特球)、指叉球和曲球,
相較起王建民的球技是伸卡球、指叉球和滑球,究竟誰比較強呢?

其實不一樣的球技,應該說是各有用途,
平成怪物之所以被稱為怪物,是因為松坂的球路實在太廣了,
要打中他的球真的是相當相當不容易。

而相對王建民的球,若撇開時速都在95英哩左右不說,
或許比松坂的球好打得多,
但伸卡球的特性是「就算打得到,球都往下墜」,

目前轉播比賽中的球評說得很好:

「魔鬼魚的打者擊中王建民的球都成了滾地球,
滾地球總不會滾出全壘打牆外吧! 」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曲球

名稱由來
  • 美:Curveball
  • 日:カーブ
  • 中文翻譯:曲球
簡介  曲球是所有變化球的始祖,據稱是由ㄧ名叫做Candy Cummings的投手在1864年所發明,並在1867年第一次在正式比賽中亮相,雖已歷經一個世紀以上的時間,仍然歷久彌新,在球場上還是可以發揮威力,也是很多初學者所學成的第一種變化球。 投法與特性


  握球時食指與中指握在球的外側縫線處,出手時藉著手腕的順時針方向旋轉與手指的向下施力,使球造成旋轉,進而產生水平向分力,加上重力的作用,球會像畫出一道弧線般向打者的外角下墜。   曲球的旋轉,幾乎是與直球相反;直球是讓球由下往上旋轉,而曲球則是讓球從上往下旋轉。在姆指壓住四線快速球投法的一條縫線後,食指與中指去扣住正對面的縫線。球在出手時,就像栓緊汽水的瓶蓋一般旋轉,在球離手前,姆指應該要高過食指,讓球由上往下轉。   對於1.上肩、2.四分之三投法、3.側投、4.下勾等不同放球點(出手的位置),曲球分別是由1.上往下快速地掉落、2.往右打者的外角下墜、3.往右打者的外角大幅度水平偏移、4.在變化路徑中會有一段具有真正的上漂但最後又會因為受到地心引力影響而下墜。在投曲球的時候,手腕旋轉的力量怎麼轉移到球的旋轉上,是曲球投得成功與否的關鍵。

  但是在投手投出曲球時,常會在握球的深淺與放球點做一些變化,讓曲球也出現球速差異。通常變化幅度越大的曲球,球速會越慢,出現失投球的機會也會較高。在放球點上改變,也會讓曲球的變化路徑在橫向與下墜比例上不同。 代表投手台灣:黃平洋(CPBL)、謝長亨(CPBL)、涂鴻欽(CPBL)、吳俊良(CPBL)、吳保賢(CPBL)、王勁力(CPBL) 美國:Darryl Kile(MLB)、Kerry Wood(MLB)、Barry Zito(MLB)、Mike Mussina(穆西納)(MLB)、Ted Lily(MLB)、Orlando Hernández(MLB) 工藤公康(NPB) 其他類似球種
  • 彈指曲球(美:Knuckle-curve;日:ナックルカーブ)
食指與中指改用指尖扣住縫線,出手時除手腕旋轉外另外加上手指向外的彈力,擅長此種球路的首推Mike Mussina
  • 下墜曲球(美:Drop;日:トロ-プ)
握球時比較靠球的垂直向,因此出手時球的旋轉比較偏向縱向旋轉,球的變化軌跡因此比較少水平向變化,反之垂直向變化較多。
  • 煞車曲球(美:Brake-curve;日:ブレ-キカ-ブ)
與下墜曲球相似。
  • 另外,曰本目前還有一種「宜野座曲球」
手腕往逆時針方向,也就是反方向旋轉而投出的曲球


~~~~~~~~~~~~~~~~~~~~~~~~~~~~~~~~~~~~~~~~~~~~~~~~~~~~~~~~~~~~~~~~~

[ 本帖最后由 野獸良民 于 2009-7-1 00: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叉指快速球

名稱由來
  • 美:ForkBall
  • 日:フォークボール
  • 中文翻譯:指叉球
簡介  指叉球(墜球)據說是由一名MLB投手在1920年代時期的投手Dave Keefe所發明,而他發明此種球路的起因可說是因為他的個人不便所形成的。因為Dave Keefe在小時候發生意外,導致中指斷掉,所以自然而然使用食指及無名指夾球,而此球種由後進Tiny Bonham在1940年代(MLB生涯103勝)及Roy Face在1950年代(MLB生涯104勝)將此種球路發揚光大。指叉球是90年代盛極一時的變化球,隨著野茂英雄佐佐木主浩靠它在曰本職棒竄起,中華職棒也有謝長亨與前兄弟象隊洋投鄧肯均以指叉球作為招牌武器,野茂獨特的「龍捲風式」投法將指叉球的威力展露無遺,並與佐佐木先後靠著它進軍美國職棒大聯盟(MLB),曰本人更把指叉球稱為「二十世紀最後的魔球」。
投法與特性
  指叉球以食指和中指夾住球的兩側,投球方式和快速球相似,是90年代盛極一時的變化球,隨著野茂英雄佐佐木主浩靠它在曰本職棒竄起,中華職棒也有謝長亨與前象隊洋投鄧肯均是以指叉球作為招牌武器,曰本人更把指叉球稱為「二十世紀最後的魔球」。
  指叉球以食指和中指夾住球的兩側,投球方式和直球相似,出手時運用這兩根手指內側的力量將球送出,瞬間手指向下扣會給予球正旋的力量,會讓球產生一個向上的作用力:馬格納斯力(Magnus force)(即升力)。可是和同樣會產生向上的作用力:馬格納斯力(Magnus force)的快速球相比,作用力較小。而球到本壘板前,因重力持續影響球,所以球在本壘附近的下墜幅度,比起快速球來的大,可破壞打者揮棒節奏。而ㄧ些擅投指叉球的投手,會在扣球瞬間,食指、中指兩者產生扣球力道的差異,使指叉球除了有犀利的下墜幅度,同時也會有往打者內角、外角移動。另外有些教練會特別強調不可有壓腕的動作,甚至更極端的要投手在投球時手腕固定,但是這種動作其實是不符合人體工學,會造成投手受傷,正確的手腕動作簡單來說就是自然,如同投其他球種ㄧ樣,不要刻意的固定手腕,但也不需出現過度壓腕的動作。

  打者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常產生揮棒落空,或棒子出去,球卻掉到預設的擊球點之下,或容易擊成三、游間的滾地球而造成出局,因此擅投指叉球的投手通常都具有高三振率,被擊成滾地球的比例也高於飛球
  指叉球乃杉下茂村山實村田兆治一脈相傳的道統,其特色乃由於沒有快速球搭配,所以無法狂演三振秀,但控球較易。
  最近看到一位教練教導有使用指叉球這種球路的投手可以學習的一種小技巧,做法是球在未放入手套要開始投球前,就採用指叉球的握法,然後在球放入手套時可改變其他握法,讓打者困惑。或者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法,讓投各種球路在手套中調整握法的時間儘可能一致,藉此困惑打者。
代表投手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圈指變速球



名稱由來
  • 美:Circle Change-Up
  • 日:サークル・チェンジ
  • 中:圈指變速球、OK球
投法與特性






  圈指變速球(Circle Change-Up)的握法,是將拇指與食指接觸形成一個圓圈,置於球的側面,其餘三指放在球上,然後像投快速球一樣投出,圈指變速球由右投手投出,通常是會向右打者外角移動,由於球握的比較深,加上中指、無名指、小指岔開,無法如同快速球在出手瞬間,指尖給予球夠多的旋轉,所以一出手時,轉速就比快速球還慢。由此可知,圈指變速球的速度並不會在球投出後,發生球速突然驟降的情況。
  而在出手動作細節方面,過去曾經有人提過為了確保球速較慢,在揮臂後手肘應該超前,抵銷一部分力道(避免球速過快),出手時應該鎖定腕關節(不可像投快速球最後手腕自然放鬆)。但是後來經過研究與實例證明,前者可能會搞亂投球節奏,後者更嚴重可能導致腕關節受傷,導致投球壽命縮短甚至結束。
  圈指變速球有一個其他握法的變速球沒有的優點,就是此握法利於反掌(在出手時順勢做向前繞球的動作),這樣的投法可使圈指變速球出現如同螺旋球一樣的軌跡,使球往左打者外角移動,而且又不需像投螺旋球必須逆轉手腕才能投出往左打者外角移動的軌跡,且不易傷手,也讓近來比較沒有選手願意使用螺旋球
代表投手補充  前面兩種握法的圈指變速球,基本上掌心和球有相當的接觸,加上中指、無名指、小指岔開,對於那些經常投球過猛的投手,採取這種握法,能確保球投出後,旋轉數能夠有一定程度的減少,最後能夠讓球速降下,達到應有的效果。
发表于 2009-6-30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正你是肯定学不会的!!!

象我,估计还有点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叉指變速球


名稱
  • 中文名稱:叉指變速球(別名:螃蟹球)
  • 日文名稱:スプリットフィンガ-‧チェンジアップ
  • 英文名稱:Split Finger Change-up 或是 Vulcan Change-up
投法與特性
叉指變速球,突然的在近幾年掀起一股旋風,握法是分別將食指和中指併攏、小指和無名指併攏,用中指和無名指去夾住球體,因為這樣的握法看起來有點像螃蟹,所以就暱稱為螃蟹球,而這個球會在台灣突然風行起來,或許與握法、出手方式及變化軌跡有關係。通常我們一般常見的指叉球,都是只有下墜效果,而如果要讓右投手投給右打者的指叉球有往打者外角及內角跑的效果,必須刻意在出手瞬間分別讓中指與食指扣力稍大。但是叉指變速球因為挾球以及中指與無名指握力差異的緣故(中指握力大於無名指) ,所以投手投出時,球自然會往右打者的內角跑並有下墜效果,也因此漸漸在國內職棒、成棒及青棒風行起。
無名指與中指分開是《星艦奇航記》(Star Trek)影集中火神星人(Vulcan)的敬禮手勢,因此美國流行稱之為 Vulcan Change-up 。近年來美國最有名的 Vulcan Change 用者是 Eric Gagne。由於握法和指叉球類似,對手腕的負荷也較大。
代表投手
发表于 2009-6-3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这个就算了,学不来,手也没那么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掌心球


名稱由來
  • 美:Palmball
  • 日:パ-ムボ-ル
  • 中文翻譯:掌心球
投法與特性


  掌心球(Palmball)握法,僅用拇指將球靠在掌心,其餘四指打直,然後球投出時,靠著拇指和掌心將球滑出,由於握法緣故,指尖沒有辦法給予球夠多的旋轉,球的旋轉次數很少,也就代表球的轉速本來就比較慢,由此可知,掌心球的速度並不會在球投出後,發生球速突然驟降的情況。由於球的轉速就比較慢,所以產生的馬格納斯力(Magnus force)(即升力)小,所以球進入擊球區時會因地心引力影響產生犀利的下墜幅度。另外有些教練會特別強調不可有壓腕的動作,甚至更極端的要投手在投球時手腕固定,但是這種動作其實是不符合人體工學,可能導致腕關節受傷,導致投球壽命縮短甚至結束。正確的手腕動作就是如同其他球種ㄧ樣自然就好,不刻意的過度壓腕,也不刻意的固定手腕不使其有自然垂放的動作。
代表投手






外切快速球

名稱由來
  • 美:Cutting Fastball,Cutter
  • 日:カット・ファストボール-曰本人基本上將美國人的四縫線快速球中的外揚快速球(Sailing Fastball) 及二縫線快速球中的外切快速球(Cutting Fastball),都簡化成同一種球種,因為只單從球路軌跡就是往內角跑,不去用慢動作看根本無法看出是四縫線旋轉還是二縫線旋轉。
投法與特性
  以右投手而言,基本上和直球不同的地方是將食指和中指握在比較偏右側(外側)的縫線上,其他投球的姿勢、甩動手臂的方式甚至手腕和手指運用的方法,都和直球一樣。
  PS:而就縫線與手指的位置,又有兩種小差異握法,分別為across the seam(手指跨過球的縫線上)及along the seam(手指靠在球的縫線上),初學者可採取across the seam(手指跨過球的縫線上)的握法,避免在along the seam(手指靠在球的縫線上)的握法,食指不位在縫線上,導致因為經驗不足,食指在扣球時可能出現失誤,導致失敗。
  外切快速球(Cutting Fastball)介於
直球滑球之間,進壘時會向右打者外角快速偏移,行進路線像滑球,但變化幅度不如滑球,然而球速比滑球快得多,所以有人稱之為快速滑球。基本上外切快速球是從直球變化來的球路,球速跟直球接近,由於速差不大打者難以分辨球種,用來與直球搭配可達到欺敵的效果。
代表投手
  • 巴拿馬:運用外切快速球最具代表性的投手就是美國大聯盟洋基隊終結者Mariano Rivera(MLB),他所投出的外切快速球速度最快達到95英哩,控球精準時會切入左打者內角,左打者在揮棒時甚至容易傷到手指,而切入右打者外角,造成右打者則容易揮棒落空,多次名列MLB十大魔球之首位。
  • 曰本:以擅用此球路著稱的投手則有中日龍隊王牌投手川上憲伸(NPB)。國內職棒所熟悉的為前兄弟象投手中込伸(NPB、CPBL)為代表。


[ 本帖最后由 野獸良民 于 2009-6-30 21:4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3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沉快速球

名稱由來
投法與特性
  以右投手而言,基本上握法就是將食指、中指放置在兩條平行的縫線上,拇指抵住球的底部,在其他投球的姿勢、甩動手臂的方式甚至手腕和手指運用的方法,都和直球一樣,而球投出瞬間食指施力稍大於中指,並加入一些手臂內轉動作(可以仔細觀看王建民那具有95英里左右又帶有不錯下墜幅的武器),而這個球種也是目前王建民對付打者的利器。
  美國人通常稱之為下沉快速球(Sinking Fastball),通常這種球路由右投手投出對付右打者會產生球出現沉降,並且會伴隨有些許向右打者內角的水平移動。這種球甚至被包含在曰本人對伸卡球的廣義解釋中,球路軌跡和一般的伸卡球相近,但是球速較快,變化幅度較小。;以右投手而言,球會向右打者內角、左打者外角略微落下,但是球速較一般的伸卡球快。
代表投手補充教練,我有一個問題想請問題,在美國沉球(Sinker)和下沉快速球(Sinking Fastball)指的是同樣一種球路嗎?沉球是屬於快速球(Fastball)還是變化球(Breaking Ball)?這件事讓台灣的球迷感到困惑,因為今年在紐約洋基隊有一名來自台灣的投手,王建民,他時常投出一種時速高達91-95MPH的球路,而且擁有相當好的下沉變化,在台灣有些教練認為這是一顆變化球(在台灣我們稱沉球為變化球,觀念是來自曰本。)請教練能否解決我的困惑,謝謝。
   Coach john bagonzi的回答:沉球(Sinker)和下沉快速球(Sinking Fastball)是同樣一種球路,他們都是屬於快速球系列。有些投手能讓它擁有相當的游動看起來好像是變化球,但是這不是它最主要的特性。讓球在一定的變化幅度下擁有最佳速度是很重要的,讀讀我blog中所介紹的沉球(Sinker)。下沉快速球(Sinking Fastball)必須擁有必要的旋轉數,有一些錯誤的見解認為只要球路如曲球指叉球螺旋球變化失敗,球路品質下降就會變的像沉球一樣。沉球(Sinker)是一種很棒的球路。




上升快速球

名稱由來
  • 美:Rising Fastball
  • 日:ライジング・ファストボール
  • 中文翻譯:上升快速球


 
  上升快速球:通常出手方(
放球點)為高壓的投手較其他不同出手姿勢投手更容易投出這種球路。這顆球投出後,假設我們將從投手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球是呈現12往6點鐘方向(12→6)倒旋(旋轉軸3-9)。如果我們是從一壘的視角觀察從投手丘投往本壘的快速球我們可以發現球是往上旋轉。

  此刻我們更深入探討,由流體力學角度觀察,以柏努利定律(Bernoulli’s Theory)解釋此現象,適用條件:
(1)流體無黏滯性 (2)流體穩定 (3)流體為不可壓縮性流 (4)此一方程式僅適用沿流線之流體質點 PS:此方程式感謝動感奇異果、黑媒是白吃給意見、幫忙轉檔,才能完成。

  以上升快速球為例,從一壘的視角觀察從投手丘投往本壘的上升快速球我們可以發現球是往上旋轉(順時針旋轉)。此時我們更進一步的利用風洞實驗來觀察流場變化,流體從左往右流向球時,我們會發覺球體上方呈現的流線較密(代表球體上方有較多流線(流體)經過、流速較快),這表示球體上半部壓力較小,在要達成瞬間力平衡狀態下,自然會讓球產生一個向上的作用力:馬格納斯力(Magnus force)(即升力)。由於這股力量和地心引力的方向相反,但是力量小於地心引力,所以可以讓快速球受到地吸引力影響為最小,下墜幅度是所有球種中最少。因為打者視覺觀點打者往往會發現打這顆球,會發現預設擊球點往往會低於這顆球的位置,所以打者主觀認定這顆球會上飄。
註1:在所有球種中,只有曲球螺旋球(所謂的反向曲球)旋轉方向和其他球種不一樣,也造成它的馬格列斯力(Maguns Force)的施力方向和所有球種相反(向下)。
註2:目前大聯盟史上累積三振次數最多的投手諾蘭‧萊恩(Nolan Ryan)認為,要投好上升快速球(Rising Fastball)有一個小秘訣,就是由主審所提供的球之中,選擇縫線較「高」(較突起)的球。
代表投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