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00|回复: 18
收起左侧

[岳西风光] 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6-2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第197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沙岭崔氏支祠旧址。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崔氏始祖崔华三,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元朝末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之间乱战,迁入潜山县城西郊,复迁白水湾,后迁至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坂。


    今天卒子介绍的崔氏支祠是崔氏族谱中记载的原安徽潜阳崔氏现岳西县崔氏。

    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五河镇茅山乡沙岭一带,现已废弃。五年前,崔氏支祠尚存,今已几乎倒塌,仅存门楼。非常可惜。

   崔氏家族在唐朝达到巅峰,而在唐朝以后,族裔衰落,崔氏后人大批外逃,导致后来崔氏家族一蹶不振。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了“岭南第一人”南宋丞相崔与之,广东崔氏家族因此而辉煌一时。

    岳西县崔氏族谱“康熙甲子创谱序”:“宋则有敦礼公以甲籍耽山水,爱豫章之芝山,遂泛宅於其地,籍隶鄱阳,代多伟人。数传我始祖清献先生,以丞相开家,生元副使德公、元明鼎革秋官大夫龄公,诞我华三公昆、季、凡三人。”


    岳西崔氏认为始迁祖华三公以前有数个有名的祖先,分别是:崔敦礼、崔与之(清献)、崔天德、崔龄。事实上,现在公认的始迁祖与之公,也有认为是华三公。

    根据岳西崔氏族谱记载,以岳西为聚居地的崔氏,系博陵崔氏,为南宋丞相崔与之的后裔,奉与之公为一世祖。

   谱载与之生子三:天德、天祯、天祥。天德生子二:正龄、正文,正龄生子三:华一、华二、华三,原籍江西鄱阳瓦屑坝。

    元朝末期,因陈友谅与朱元璋相互之间乱战,华三公渡江而东迁皖西南,籍于潜山县城西郊,复迁白水湾,后迁至今岳西县菖蒲镇水车坂(民国间将潜山县后北乡划归岳西县),其后子孙繁衍,五河镇、茅山乡、响肠镇、中关乡、店前镇、菖蒲镇、天堂镇、主薄镇、头陀镇、田头乡、石关乡等地皆有其后裔,人口较为密集的有五河镇、茅山乡、中关乡、响肠镇,部分后裔远迁江苏、浙江、陕西、湖北、江西、台湾等省,近迁周边各县有桐城、六安、怀宁、潜山、霍山、舒城、贵池、石台、青阳、黄山、东至、太湖等县。


    华三后裔约二万余人,海内外凡华三后裔岳西是其祖藉也,古称潜阳崔氏,堂匾为“德星堂”,大门、神堂对字为:“五龙门第,三戟家声”。

    华三公迁潜至今六百四十余年,今天卒子介绍的茅山小学原址就是崔氏支祠旧址。


    沙岭崔氏支祠内有一幅对联,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氏支祠,属于岳西县原潜山县崔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在茅山乡沙岭。始建何时不详,重修于清朝中晚期。是一座依纵轴线布局,纵深达百米的大型祠堂。


    沙岭崔氏支祠正对着前方远远的山脉,重重叠叠。
    沙岭崔氏支祠现仅存第一进及两侧厢房,前殿为列排式,以抬梁木构架,莲花托斗拱构筑。一进内有戏楼,戏楼前横梁有铁环,梁架上下雕花鸟和故事人物的立体图案,造型生动,手工精巧。

    崔氏支祠为四柱三间式,双层建筑,高约五至六米,主间门宽三米,左右次间门宽约二米,厢房为附属建筑。

    沙岭崔氏支祠总面阔约三十米,总进深约五十余米,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该支祠为硬山顶,高高的封火山墙,灰小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

    祠前有开阔地坪,大门门额镶砖刻“崔氏支祠”四字,解放后在此兴建岳西县茅山小学。

    两边有方形青砖立面墙还留有文革标语。大门前一对抱鼓石。中进和后进现已全部坍塌,天井铺条形花岗岩石条也长满青草,倒塌的木柱与横梁杂七杂八倒在地上,早已朽坏。

    崔氏支祠年久失修,如今仅存一进门楼。在过去五多里,该祠堂曾经多次坍塌,经历较为曲折。现修复只能听天由命了!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28 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卒子厉害历史沿革掌握的那么清楚详实
发表于 2020-6-28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
 楼主| 发表于 2020-7-4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沙洲崇文闸

第19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长沙洲建国初石闸崇文闸。

    长沙乡,隶属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南部,北与枞阳县汤沟镇隔夹江相望,南隔长江与凤仪乡、池州市贵池区相望、四面环水,是长江下游的冲积沙洲。


    长沙乡由新长洲、木排洲、长沙洲、泥洲四部分组成,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长沙洲。五年前,卒子曾到访这里。


    长沙乡位于枞阳县中南部长江江心洲上,全乡由长沙洲、新长洲、木排洲、泥洲四部分组成。

    长沙洲与木排洲因一九五八年崇文闸的兴建而相连。今天卒子就是来介绍这座有着五十多年以上历史的涵闸。

    长沙乡在解放后的一九五九年成立长凤人民公社,辖长沙和凤仪两个江心洲,公社驻地在长沙洲,隶属安庆地区。全乡总面积十七平方公里多,圩内为耕地,圩外主要是滩涂水域,境内地势平坦,风景如画。

    长沙洲与其它几个洲早在清朝就有移民,人口繁衍多了之后,相邻几个洲之间的交通成了问题。清朝,洲上的百姓开挖沟渠,打通二个洲的水系,每遇长江洪水,洲内围垦就被水淹。

    建国后,农村掀起大规模的兴修水利热潮,在筑堤复口建围时,配套兴建了一批涵闸。一九五八年,在安庆枞阳县长沙百姓的自发领导下,洲上百姓使用青石、麻石和建筑材料兴建涵闸排水,取名崇文闸。

   崇文闸水利位于长沙洲西南,是一座沟通二个洲的水利工程。


  崇文闸水利工程历经清朝、民国和新中国三个不同时代建设,形成了拦洪、分洪、排沥、排污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工程。

   具崇文闸涵闸包括分洪闸、旧拦河闸、桥面等。现在的崇文闸是一处休闲、旅游的圣地。

  据了解,崇文闸河道最早建于清朝中期,为人工开挖的河道。后几经改建,成今日之规模。水闸结构为砌石开敞,单孔单涵。


  此闸即人们俗称的崇文闸,一九五八年修建,一九五九年改建竣工。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7-5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方家墩明朝方明善(方学渐)墓表、华表与墓

第19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方家墩方明善(方学渐)墓表、华表与墓。

    据《桐城桂林方氏家谱》载,明朝的方学渐生前在家族人那里买下莲花山和莲花池(今称莲花湖)。今天卒子介绍的方学渐墓就在莲花山半山腰上。


    方学渐墓,背枕蜿蜒起伏的莲花山,面眺莲花湖,左右有把守水口的鹤形、龟形山之夹峙,在空间布局上自然、风水契合,反映了古代儒家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方家墩在明朝时期已经建成一个族人聚居的小村落,方学渐陵墓在莲湖湖北岸的烈马攀鞍山,此处又称莲花山上,也就是现在的枞阳城关小学校园内。


    进入校园,左侧操场边有两根石柱队列耸立,顶端有兽相视,这该是古时陵墓前的华表。其中一根华表已经断裂,中间使用了四块铁片镶嵌其中,使其能够保持原状。

    华表为麻石制,高约五米,宽约四十公分,顶部有兽。华表后约百米是墓表,其墓表丈高有余,高大的石碑立在一只麻石雕刻的石赑(俗称乌龟)的脊背上。


    石刻的碑文经近五百年风雨侵袭,但文字依然清晰可见。明朝皇上封的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方明善先生墓表(译文)。

    赐进士出生,浙江、江苏盐运都司,兼临时法办走私盐商的审判官,礼部太常少卿,吏部的给事中,翰林院庶常馆学员,阳羹(宜兴人)史孟麟撰写碑文。


    赐进士出生,侍奉皇上议政的官员,太子教官,兼翰林院陪皇上读书的官员,桐城(枞阳人)何如宠,以篆书写碑上方碑额。

    赐进士出生,承德的文教官,户部在山东省管典籍的负责人(从二品),(方明善)孙女婿张秉文书法碑文。


    方学渐(1540—1615年),桐城桂林方氏第十一世祖,字达卿,号本庵。明代桐城人,著名学者。生于明朝嘉靖庚子年(公元1504年)五月十九日,卒于明万历乙卯年(公元1615年)五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五岁。

    方公幼读经史,十岁能文。十二岁丧父,将"立品、读书、择友"作为自己座右铭,勤勉奋发,学识过人。公为嘉靖贡生,嘉靖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

    墓表再向小山上行,有三、四米宽麻石条相叠的台阶通道直抵山顶。台阶入口两侧有碑,左侧一块是《明善公墓重修记》,一块是刻有方氏后人捐款名录的《捐资纪念碑》;右侧一块是《枞阳县重点文物单位》,另一块是方明善墓保护范围碑记。

    长条麻石铺就的台阶有七十级,两侧是方形石质栏杆。墓冢隆起,围以长条麻石;墓圹是青石垒砌,冢后立碑,碑正中楷书阴刻:“明敕封文林郎江西道监察御史明善先生本庵方公之墓” ,为明翰林院编修吴应宾撰题。墓前环以三道花岗岩质弧形拜台。据记载,先生陵墓原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实际面积已不到原来的四分之一。


    在安庆名人墓中,方学渐先生墓石料最多,雕刻精美,规模宏大,气势壮观。登及山顶,四周山水、城郭,尽收眼底。墓前是莲花湖,碧波荡漾,左右有白鹤峰、龟山山峰护佑,地势开阔,可览大江东流;

    烈马攀鞍山蜿蜒东去,越莲花湖、接幕旗山连绵不绝;西有沃野、村落镶嵌于山间,枞阳古镇渔歌唱晚。山上,松树挺立,杂草丛生。


    清末马其昶为先生作传,称其“善相墓”,懂堪舆(风水)之术,先生墓址即是自选。方氏子孙笃信,家族的兴旺,是先生墓地风水的灵佑。在明末清初,即买下了陵墓周边的山山水水,依墓结庐,聚族而居,保护陵墓的风水不受侵害。墓西山脚下的“方家墩”,原叫“杨庄”,当是明善先生三子后代聚居而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方明善先生性情恬淡,最好学习,最尽孝道,最友善,见义必为。虽然长子方大镇为御史,次子方大铉为进士,但他从不炫耀,常常穿着敞开的洗白了的布衣,独自一人在家看书钻研学术,静得好像没有人到过屋里一样。如果有客人来谈性善的道理,他就直话直说,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哪怕是深夜也不感到劳累,一点也不少教诲人。


    方明善先生在主持桐川会馆时期,带头研究学术,四面八方的学者都汇聚在他的旗帜之下,他对同志一视同仁,不问亲疏,有时候别人邀请他做一些不属于会馆一类的事情,他也乐意帮助别人,并且说:“老夫不敢有敷衍之心待人”。

    晚年方明善先生也喜欢钻研医学和占卜学等技术,喜欢与,有养生之道的人交往。一般情况下,他不轻易外出,即便每年有乡间饮酒礼节,邀请他为乡饮大宾,他也是答应出席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应邀出席了。唯独会馆聘请他主持事务,从不推辞。当时县内有方明善、赵鸿赐、童自澄,都是以学问高深而闻名的,人称桐川三老(枞阳三老)。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7-1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山梅花洞

第198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月山梅花洞。

    在安庆境内,有典型卡斯特地形的地下溶洞,过去卒子曾介绍过一些,今天卒子再介绍一处名为“梅花洞”的卡斯特地形溶洞。

    六年前,卒子曾与几位朋友到访这里,并且进入溶洞最深处。梅花洞是一处喀斯特地区地表溶洞,在皖南山区一些石灰岩分布地区比较常见,安庆地区在怀宁县多地都有分面。

    梅花洞是一处深达约八十米的地下溶洞。分上、中、下三层。最下层已经被淤泥堵死。现人能到访的地方约七十八米。


    卡斯特又称“喀斯特”,喀斯特地貌是指石灰岩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形成各种地貌,有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和地下河等。安庆地区有多处典型的喀斯特奇观。

    亿万年来,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

    在水流作用下,形成陡峭的海岸、弯曲的沟壑、高高的冰蚀悬谷、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滴水穿石”也是水的化学侵蚀作用的写照。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梅花洞就是这样的典型。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组成,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斯拉夫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梅花洞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六年前卒子曾与几位朋友一起探访此地,最终卒子与二位驴友一起下洞深访。梅花洞外围为约有数百平方的大平台,大平台下还有小洞,由小洞垂直下,洞内还有洞。

  由于洞内潮湿黑暗,仅凭个人力量很难完成深访任务。

    梅花洞中层,有一处洞口直径不足一米的上下垂直溶洞口,由于深不见底,到访此地的人都不敢再下去。在洞口有群众系上绿色的塑料绳索,由此再垂直下去,大约三至四米至底部,底部为厚厚的淤泥和动物粪便层。

    再到中层后,有一段平缓的洞穴。这里有发育完整良好的钟乳石,大到直径一米的石柱,小到直径几毫米的石丝,更有造型奇特的龙宫海景、珍禽异兽,惟妙惟肖,巧夺天工。

    梅花洞内没有特别的危险,只是蝙蝠更多。从中层的洞口再向下行时,能够听到洞内的回声悠悠。

    梅花洞系火山爆发后留下的溶洞,洞壁光滑,呈“喇叭状”,垂直而下,深约八十米左右,下洞需要比较大的强度,洞内考察比想象中要险峻、复杂得多。


    据权威机构论证,整个梅花洞深约一百一十四米,呈台阶式,共三层,第一级距洞口八十米,第二级有十米深,第三级有二十四米深,且二、三级洞壁几乎呈九十度垂直状。

    六年前,卒子与小草、老马三人结伴探险梅花洞的过程中,从洞口直至洞底,全过程、全景境进行考察。


  能够进入梅花洞内收获还是非常意外。梅花洞位于怀宁县月山镇大桥村正在开挖石料的半山腰上,已经有数百万年的溶洞。

    梅花洞内曾有大量积水现象。现在的石坑内,已经被淤泥完成堵死。进入洞穴内,里面的空间很大。第三层洞穴内部空间呈现出放射状,走入内部后会发现洞穴通道是向多个方向延伸的,第三层洞穴的高度约一米八左右,洞穴较宽处为二米左右,窄的地方也能达到一米,在洞穴中,感觉相当的压抑。

    第三层的洞壁呈淡灰色,也有部分呈现浅褐色,洞底和壁面有已经干涸的水迹。洞穴壁面有着雪白的碳酸钙晶体,部分区域还呈现出了小小的石笋。

    月山镇的溶洞好几座,有一些些溶洞曾经是作为当地人躲避战乱的庇护所而存在的。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9-3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紫山神驼山与鲤鱼背

第199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金紫山神驼山与鲤鱼背。

    金紫山,又称猪头尖,位于潜山市(县级市)官庄镇北部,以林密、松秀、石奇、峰险等自然景观而闻名,主峰老佛顶海拔1539米,是潜山县的最高峰,南与天柱山(1488米)遥相对峙。

    金紫山毗连香山古寺、板仓等自然风景区,与岳西县枯井园自然保护区和舒城县万佛山森林公园毗邻。总面积四十平方公里。

    金紫山又称万佛山,最高峰老佛顶海拔1539米,以山高、峰险、松奇、石怪、瀑多、洞幽、林深、佛真而著称于世。

    金紫山是舒城、潜山、桐城几县交界的山区,在舒城称为万佛山,在安庆潜山县称为金紫山,俗称“猪头尖”。

     金紫山山腰至山顶部分在舒城县,山腰处约三分之一在潜山县,卒子与几位群友在国庆期间,头一天登至山腰处休整,第二天清晨登向山顶,从咚咚岭处向上攀爬,这里依山傍水,这里海拔约1200米左右了。山里怪石嶙峋,奇峰险崖,云海茫茫,远远望去,山在云雾中,人在群山里。


     穿越鲤鱼背、踏过神陀石,这里半山还有一个八角亭。

     让人感觉无比神奇、远眺千里、一览众山小,有绵延的山峰,也有山谷里面皑皑的民居,其实鲤鱼背就是一道山脊,外形酷似“鲤鱼背”。

    手扶着一侧锈迹斑斑的铁栏行走,如履薄冰。两侧是万丈悬崖,眼睛不敢向下望去,只能爬行,胆战心惊。

    沿着石阶继续前行,山道旁奇松怪石随处可见,目不暇接。西南边有一座形似猪头的山峰近在眼前,挺拔突兀,直插云霄,安庆人民称为“猪头尖”。


     山道是一条在山脊上开采的不规则的山路,窄窄的,的确非常危险。据了解,鲤鱼背是金紫山风景区精彩所在。基本上就是在山脊的岩石上行走,视野很好。

    金紫山景区的铁栏杆,走在这样的路上,确是惊险。时而走在尖尖的整块石头顶上,时而攀上陡直的石壁,时而又要转过只容一人侧身通过的山崖。

    金紫山风景区地理位置较偏、不过这里才能看到原始的自然风光,适合喜欢寻清静、另辟蹊径的游客。沿着山路攀登,可见瀑布、奇石、葱郁的植被,快到顶峰的路段特别险,充满了爬山的野趣。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9-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成断壁残垣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9-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

第199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

    汤畈瀑布与佛光寺遗址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与汤畈村交界的山区里。

    汤畈瀑布位于太湖县群山叠翠、绵延起伏的大别山深山中,深藏在在那那个浸润的山峰画廊里的静谧宜人的旖旎家园。数年前,卒子曾拜访此地,一别也有数年。


    汤畈位于太湖县寺前镇的山里,地处大别山南麓,这里是典型的山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汤畈村处于大别山腹地,境内山高林密,植被幽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动植物品种繁多,到此地旅游观光的,无不被她的神奇所震撼,特别留恋于这片大自然。


     在崇山峻岭间,历史上有个寨子叫乔木寨,乔木寨下还有独特的古民居。顺着汤畈村进山的峡谷,迎面是一处人工或是天然的断崖层,流水形成瀑布从上而下,堪是美丽。

     汤畈村有着大别山山寨风情。这里集青山绿水、幽谷曲径、融田园美景、乡村风情、是一处陶冶身心的好地方。再向山顶走,就是著名的太平军乔木寨景点和神奇的传说。


     汤畈瀑布是一处天然的水源地,传说一百多年前太平军在此人马共饮一池水的故事,安庆保卫战后,湘军乘胜追击,太平军残部退守屏风寨、乔木寨等地,最后多数罹难于此。如今,再看看这里清幽的瀑布,看那山清,水碧、林深、石奇,流传着众多的神奇传说。

    汤畈村文化积淀非常深厚。据记载,最早移民此地是江西等地移民,一些老的屋基建筑有数百年历史,这些老心甘民居大多因地势而建,层层延伸、错落有致,充分体现 “天人合一”的建筑观念。


     佛光寺地处大别山中,四面群山环抱,是汤畈村建于明清时期的一幢古寺庙,寺庙早已不存,现如今的佛光寺也是太湖县寺前镇乔木寨村由村民自发捐资于八十年代建成的“佛光寺”的庙宇,寺前镇还专门成立了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妇联主席章某担任。

    现在的佛光寺,并非建在原佛光寺遗址上。据当地百姓称,原佛光寺建在山上,是一幢单檐皖西南建筑,太平军走时被毁,剩余建筑也在文革中全部毁损。汤畈村与乔木寨村,都是安庆太湖县青山绿水的风水宝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壑似乎都浸润着文化。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9-13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龙山“苏介”石刻

第199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小龙山“苏介”石刻。

    “苏介”石刻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镜子石下的一条小山岭间。


    小龙山又被巨石山,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长江北岸的菜子湖畔,是安庆巨石山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所在地,总面积四十多平方公里。风景秀美,是卒子经常到访的地方。

    小龙山为大别山余脉,著名黄梅戏文化发源地,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境内,过去卒子曾写过很多关于小龙山的故事。

  小龙山的形成是因地球亿万年前火山运动,在地壳内、外应力作用下形成特殊形态的巨石地质景观而得名,最高峰龙头峰海拔520米,山中云雾缭绕,风景秀丽,巨石千姿百态,道路曲径通幽,是一处朝圣祈愿的福地。

    今天卒子介绍的这条山岭就位于小龙山的一条支脉上,有着自然风光与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并赋予了独特有的神秘气质。苏氏迁入安庆后,在安庆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安庆有苏家户、苏岗等地,苏姓也渐渐人口兴旺起来。

    清朝至民国时期,大龙山与小龙山的巨大岩石上常常有附近百姓镌刻自家姓氏的摩崖石刻,这种石刻的研究,目前仅卒子先生,这些石刻散落在安庆周边的巨石上,遍布大龙山和小龙山巨石上的摩崖题刻,这些石刻是一部凝固的安庆人文历史长卷,每一幅题刻的背后,都连着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

  小龙山石刻主要分布在老屋基地周边山岭处,这些石刻至今留存在天地间。那年卒子踏访镜子石。在一条山岭上青苔斑驳,一块巨石上刻着“苏介”两字,无落款。再向山上行,有一种“维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诗可图”的诗意。

  山岭蜿蜒入山顶,艰难前行半小时,站在小龙山一处名为镜子石的山石上,手指轻轻滑过“猴子石”,小龙山石刻承载的安庆人文历史,何其厚重,何其瑰丽,它是一部凝固的安庆人文历史长卷,有待我们去打开细细品读,去进一步考证,更有待我们去保护,去珍惜。

(本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