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春江水 于 2020-4-4 08:21 编辑
想起介子推
“清明前一日、腊月二十三。”这两个日子,从小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事情还得从母亲给我讲“子推”的故事开始: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重耳出逃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在重耳都快饿晕过去的时候,为了让重耳活命,一直追随重耳的介子推,躲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曰:麻雀汤)给重耳吃。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许多人邀功甚至恶心自己去请赏,但介子推不但不说“割股奉君”之事,而且不肯受赏,其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他终因不屑与小人(晋文公身边的某些人)为伍,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尽心伺候老娘。 后来有人讽晋文公忘恩负义,晋文公闻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介子推的娘再三劝他下山跟随晋文公,在大火蔓延之时,介子推怎肯丢下自己的母亲?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几天后大火熄灭,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厚葬介子推母子,并诏告天下:清明前一日、腊月二十三,焚烧纸钱,归介子推。 黄庭坚曾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小时候懵懵懂懂的,对“割股奉君”这件事觉得好笑,甚至认为介子推傻。等慢慢长大了,才逐渐懂得了“患难之交”的仗义,才理解了子推 “大丈夫”的情怀。 但凡这两个日子,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上坟烧纸钱祭奠祖先的人便少了,或者说基本上没有了。只有很少很少的人出于对介子推的敬佩,暗暗烧些纸钱祭“子推”。 近几年来,防火形势越来越严峻,文明祭祀风气逐渐形成,之前在这两个日子烧些纸钱祭“子推”的人,也只能默默地在心里怀念一下。 今天,清明前一日,想起介子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