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过河-卒子
收起左侧

[旅行游记] 树林冲状元李振钧故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4-12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许公静仁德政“去思碑”
——安庆近代革命系列
第17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安徽省长许公静仁德政“去思碑”。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在安庆市老博物馆内,有一通石碑《安徽省长许公静仁德政去思碑》。碑首为方首,碑座长方形;通高约约一米六,宽半米,厚三十公分。汉白玉质地,“碑侧” “碑阴” 无文字;“碑阳”有界线,界款约三公分。
    碑首为阴刻正楷小字“安徽省长许公静仁德政”,每个字约有半小盒香烟大小,严谨而气度外溢,雄浑兼具通透,阔达内蕴舒缓; 碑正中勾线阳刻“去思碑”三个大字,下为立碑人步马军乐等队字样。
    原碑身可能有顶部即“碑额”、或“碑首”,可有龟趺的碑座。现残缺,为什么安庆有这样一块汉白玉的去思碑呢?去思碑大致是某位官员在任上时,做过许多好人好事,泽被一方人民,到他卸任离开之后,人民犹自怀念着他,于是树了一方石碑,刻上该官员在任时所做的仁政善举,且立于通衢闹市的醒目之处,让人们每经过此处时一眼就能看见,就油然而起景慕怀念之情。
    原来,这块去思碑是为了纪念许世英在安庆期间的德政善举而雕刻的石碑,同时也是为纪念这位主政安徽军民事务的省长德政碑刻。
    许世英(1873年—1964年10月13日),字静仁,号俊人,安徽省至德县(今东至县)人。十九岁中秀才,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拨贡生选送京师参加廷试,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发刑部主事,从此跻身官场,历经晚清、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宦海浮游六十余年,成为中国近代政坛上一位著名历史人物,曾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
    近代安徽,涌现出李鸿章、曾国藩、段琪瑞、陈独秀、张治中、冯玉祥等重要人物,许世英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民国十年至十二年(1921年10月至1923年2月)担任安徽省第七届省长,主政期间,做出大量的功绩。
    支持全省各界人士反对第三届省议会贿选的斗争。执行裁兵的重大决策,共裁新安武军二十八营。亲拟禁烟通令,严禁贩运红白丸(吗啡、海洛因),要求全省六十县知事和禁烟委员“破除情面,认真查铲,五日一报,一经查实,定即分别撤惩不贷”。
    关注教育,将法专发展成为安徽政法学堂,并选送了一批学生诸如史尚宽、方希孔、陈访先、杨宪功、张果为、汤志先、高语罕、章伯钧等出国留学,后来这些人都成了著名人士。
    倡办实业,关注民生,造福桑梓。办理急赈发放银元四十余万元,拟办安徽银行,并修成了安徽第一条公路(即安庆—怀宁公路)。
    提倡勤政爱民,清廉为民,给全省三道尹、六十县知事发出训令,整顿吏治。在取得上述政绩的过程中,许世英举步维艰,几度遇阻,尝尽了甜酸苦辣。
    许世英主政安徽期间,住在安庆许家大院(卒子前期已经介绍,现该建筑已不存),有两件至今令世人传美谈之事:一是敬谢为其母祝寿之事,他在启事中云:“……世英服务桑梓又无寸效,民生憔悴,何敢言寿,务婉谢亲友,勿为称觞之举。家严家慈寿感慨不举行……。”
    据许省长《许世英》一书记载,他给全省三道尹、六十县知事的临别忠告,他在训令中写道:“知事为亲民之官,与民亲者,民情必不疏,与民近者,民心必不远。……本省长更有郑重告诫者,各知事欲使吾身常在乡野,必先使本公署内所用之职员与审员悉能洁己奉公、忠于职守,然后心安而事举。”寥寥数语,道出了选福桑梓之心。
    民国十一年(1922年)二月,华盛顿会议,提倡各国裁兵,也要求中华民国裁兵。七月初各省区自治联合会发出通电,发表“废督裁兵”的主张,废督裁兵成了皖省的舆论中心。当时安徽的军队为倪嗣冲和张勋的遗产,全省成了倪嗣冲旧式巡防营的天下。倪嗣中被袁世凯封为安武将军后,该部亦改称安武军;张勋定武军的徐州镇守使所部,亦驻守在皖北境地。新委武军有四十营(每营号称万人),旧安武军共五个混成旅。军费支出巨大,而当时皖省贫瘠,灾歉之余,许世英认为皖省的财政因支付军费过巨,以至百业不振,他建议先将新军的军费全部由中央承担,并归中央主持裁撤;旧军的裁撤,则照国务院规定办理。
    安徽的废督裁兵运动,得到了省内外各界人士的全力支持,经多方努力,之后北京政府宣布:“裁撤安徽督军一缺,调任张文生为定威将军,特派马联甲督理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并决定全部裁撤新安武军,核减旧安武军,特派专员督察裁兵事宜。许世英乘马联甲立足未稳,则奉北京政府之令,决定第一期裁兵共裁新安军二十八营,筹三十万元,其余十二营,准备第二期裁撤。

    1923年新春,黎元洪令马联甲陆军上将衔,并发艳电令“安徽省长许世英著仍留原任”。并不断对许施加压力。在当时的情势下,文官是斗不过武官的,恰逢这时黎元洪授命汪大燮组阁,汪邀许世英为司法总长,许发出启事,准备去职。1923年2月2日,黎元洪准予免去许世英安徽省长之职,任命其为航空署督办。翌日即令阮忠植护理省长,并任命吕调元为安徽省长。
     许世英离开安徽时,安庆百姓为纪念许公在皖期的德政功绩,特由步马军乐等队赠送“去思碑”,来表彰许世英在皖期间的德政功绩。这块碑现保存在安庆市原博物馆内。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竹畈程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程云鹏故居
第172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千竹畈程家老屋。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千竹畈程家老屋位于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原杏花村(今河西村)千竹坪境内。岳西县店前镇杏花村(现为河西村)是元代状元黄信一的故乡,人人皆知。经过了解,这个状元并非真状元,而仅为安庆地区虚名状元之一。


   但值得一提的是,店前这块水土在数百年期间,仅清朝同治年间,杏花村千竹坪人就有程云鹏考取进士,他在家乡建造了进士及第,他历任永宁、上饶、湖口、峡江、兴国五县知县,后授朝议大夫,成为继黄信一后的又一名士。
   进士程云鹏为官二十三年,清正廉明,深受人民爱戴和上司赏识,在江西兴国为官时,兴国人民感其恩德,以万名百姓签名的“万民伞”相赠。在湖口任知县时,两江总督彭玉麟微服私访,对云鹏的清廉大为赞赏,书“寿”字匾额一幅相赠,以示褒奖。

   据传,程云鹏四岁能朗诵诗书,十岁能吟诗作文,少即神气秀爽,卓尔不群。他虽不善言辞,但行动举止稳重胜于大人。有一年,春节家乡戏灯,灯会需要一班孩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演戏,大家都选到程云鹏。他推辞道:“我是读书之人,将来是做大事的人,岂能做儿戏之事。”当时大家都感到十分惊奇,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高的志向,将来肯定会大有出息。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程云鹏上京会试,中第一百八十三名贡生,殿试第三甲,赐同进士及第,并以知县录用,指分江西永宁知县。永宁县十分贫瘠,匪盗横行,民不聊生。
   程云鹏到任后,极力推行保甲法,无论是城市乡村,都按户刊刷门牌。不时地派人巡查,以绝匪患。他说:“一个地方得不到安宁,不是百姓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所至。”除极力安抚百姓,公平处事外,程云鹏任中三年还办了兴修水利、大振文风、修编县志三件大事。自此百姓和谐相处,安居乐业。
   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程云鹏任江西上饶知县。当年五月,江西广信地区暴雨成灾。信江水势陡涨,上饶四乡都被江水淹没。程云鹏连日踏戡,边上报灾情并开仓赈灾,又发动捐银施粥,雇舟救济。在上饶县,程云鹏行善政,亲民意,树文风,除积弊。离任之日,百姓攀辕泣送,如失严父慈母。
   上饶任满,程云鹏到省城述职,按例应补江西广丰县。广丰县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为富饶之地。省中丞门下托话给程云鹏:“贿吾千金,可得广丰县缺”。程云鹏最恨此举,立即回话:“我读圣贤之书,贵在不徇私,靠贿赂而得补好缺,这是不义之举,又何以为廉吏呢?”后广丰肥缺补他人,而程云鹏补赣州府兴国贫困县缺,未到任又改调任九江府湖口县知县。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程云鹏复任兴国知县。兴国与广东、福建相连,地方大姓都是强豪恶霸,居民常常因语言不和挺戈矛聚,党徒相互争斗,历任县官被曾被闹得狼狈不堪。程云鹏认为:“小民格斗,其原因是每一件事官家不迅速处理,双方没得到公平所致”。
   程云鹏一改以仁德孝义治县作法,在兴国严格管理,严申禁令,如有触犯者则严惩不贷。在兴国施政三年,各处纷争顿息,和睦相处,到处呈现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虽然如此,程云鹏叹曰:“宦海风波太深,不可久恋,趁目前比较得意的时候,辞官回家是我最大的幸运,如不早走,再遇到棘手的事,想走也走不成了”。于是决意收拾行囊退休回乡。
   动身之日,当地百姓泣送不绝,并以留有万人签名的“万民伞”相赠。许多人都感慨地说,我们过上河清海晏的好生活,全赖程公之力,我们以后那还能遇上如此好官呢?”
   程云鹏不仅为官清明,且义气为先,最重族谊,在江西任上时,宗族戚友来往求助的人,络绎不绝,程云鹏总是慷慨解囊,勉力资助。在江西上饶时,同乡蒋荫庭向程云鹏借五佰两纹银,随即蒋荫庭死去,程云鹏烧掉借约像无此事一样。
   清朝咸丰年间,程云鹏在家乡设馆课徒时,家乡闹灾荒,骑龙庵有一僧人偷庵中米出卖,有人对程云鹏说:“此米属偷窃得来,可以杀价”。程云鹏宁可家人挨饿,也不愿买他的米。他在兴国县任上幕友王文舫曾经说,“都说程公性格古怪,难以共事,我今天才知道他如此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传言不信”。
   清朝光绪十五年(1889年)仲春,程云鹏告老还乡,荣归故里,他在家乡杏花村千竹坪建起“馀庆堂”,悬八府巡按彭玉璘所赠手书“寿”字中堂于堂上。东临店前河观浩荡碧波养性,北倚千竹坪赏青葱翠竹怡情。
   程云鹏虽年近耄耋,但仍手不释卷,讨论经儒,修编族谱。闲暇之时,便与同学故人把酒言欢,或吟诗结社,扶持善类,奖励后生,深受乡亲友邻敬仰。
   程云鹏故居,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程家老屋,位于千竹坪一片平畈之间,坐落于店前镇河西村千竹组,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据传是程云鹏回乡后亲自参与设计建造,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背倚山冈,面对大河。程家老屋占地面积约一千二百平方米,建筑面积近五百五平方米。
   建筑风格一如程氏其人,毫无富丽堂皇之态,唯有古朴大气之风。只是历经百年风雨,曾留下了许多题匾等文物如今荡然无存,不知踪影。
   所幸,程云鹏的书房、卧室保存完好,一如从前。走进程家老屋,参观游览程云鹏昔日的朴素故居,聆听程氏后人讲述的历史故事,你一定会为这位清代官员的清廉节操、坚毅品格、完美德行赞叹不已。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氏先莹与一介石刻
——安庆古墓与石刻系列
第172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得到越来越多朋友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龙氏先莹与一介石刻。您的支持请给予评论!

    小龙山村地处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的西南边。这里,背倚层澜叠崎的龙山山脉,西临碧波荡漾的菜子湖。

    安庆巨石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座落在小龙山村境内。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古就有“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之美誉。
    如今这里风光优美,气候宜人,民风纯朴。小龙山村占地近二十二平方公里,不久前,卒子曾到访这里,一条长长的山岗之间,有一处名为“镜子石”的凹地。
    这片凹地,有数亩地,前后左右均被山岭包裹起来,再通过一条山脊能够通到龙泉寺。在一片石头群下方,卒子无意间发现一棺古墓。古墓为山间的花岗岩碎石叠加垒砌而成。
    这是一棺龙氏先人的墓莹,距今至少已有数百年之久。墓碑为花岗岩制成,未进行精加工,上面阴刻“龙氏先莹”,未落款,没有刻时间。
    龙氏,又称龙姓,是华夏大地古老的姓氏,春秋时有龙子,战国时有魏国大将军龙贾,发祥于河南山东间地。
     据了解,龙姓主要出自姬姓,源自御龙氏、舜臣纳言龙(纳言为官名),《姓纂》及广韵等书均有记载。也有说出自子姓。商朝出土文物有商子龙鼎。后代称龙氏。

    另据了解,龙姓出自嬴姓,以国为氏。周朝出土文物有龙伯戟(伯爵),樊夫人龙嬴墓葬等。至春秋时期国尚存,后代称龙氏。见于传说。太皞伏羲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见于《左传·昭公十七年》。上古大人国有龙伯国,见于《列子·汤问》。甲骨文记载商有龙侯,《山海经》载“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东“。西汉初在山东设有龙侯国。
     龙氏先莹自到安庆地区以后,繁衍生息,后裔在罗岭镇一带,现存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的四个状元石鼓(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这四个石鼓一字排开。每个石鼓直径约一米二,高半米余,中间留有直径约三十公分的圆洞孔,由青白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重约半吨。在每个石鼓的周围,分别雕刻着二龙戏珠图案。
     在龙氏先莹下方不足五十米,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一介”石刻。
    “一介”石刻,刻于解放以后的六十年代前后,为附近百姓分山之界。
     安庆大龙山、小龙山周边与山上,有着数百计的山界、田界,为有效区分邻里之间的界线,有了在石头上刻界的传统,此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很多。
     据了解,清朝嘉庆年间的状元龙汝言就是龙氏后裔。龙汝言,字子嘉,安徽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小龙山村人,清朝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状元。
     在给清朝嘉庆皇帝编校《高宗实录》时,未能尽心尽责,将高宗纯皇帝的“纯”字误写成“绝”字未能校对出来。从而受到严厉处罚。因为他才智平平,一生没有多大的政绩!龙汝言的书法作品不多。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4-30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屋主人口述历史
——安庆古宅与近代革命系列
第1744篇
图、文:过河卒子(本文由卒子独立编纂,摘抄均追究责任)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部分,卒子在叙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观众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的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屋主人口述历史。

     长镇张屋(白果树老屋)位于安庆市某地,大别山腹地,据屋主人八十多岁的老人口述,此屋建于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距今已有二百八十多年历史了。
     在安庆地区,以白果树作为老屋名字的,卒子已经找到过六户。白果树,又称银杏,为银杏科、银杏属落叶乔木。
     元朝末期群雄纷争,大明王朝刚刚建立初期,安庆地区人口稀少,明朝初由江西向安庆地区移民二十多万人口,这些人口奠定了如今安庆人口基数,这些从江西迁徙来的移民,渐渐形成了村落,他们守望故乡,种下白果树。
     这些白果树生根发芽、落地生根,经过岁月的变迁,成为安庆本地的古树名木,而这些建于明清两朝的古建筑,也渐渐以白果树为名,久而久之,白果树老屋取代了原先建屋主人的姓氏,成为当地一幢极为有特色的古建筑。
     长镇张屋,又称白果树老屋,建于大别山余脉的一个山冲横岗上,这里与太湖县仅隔一条山岭,成为太湖县与潜山县的分水岭,据当地百姓称,这个古村落至今四百多年的历史。
    山里的空气很新鲜,卒子在一个夏天雨季的黄昏到访长镇白果树老屋,走在长长的斜坡上,斜坡使用了老屋原门前旗杆夹作为楼梯坡。
    卒子仔细观察,这些楼梯坡竟然是百年前屋主人门前的旗杆夹,据猜测这些旗杆夹可能是过去白果树老屋门前的武将生前所立,不知何时这些旗杆夹被搬到斜坡上,作为了楼梯坡使用至今。
    静静地走在那黄泥小路上,山野的空气清明扑面而来,泥土味中夹杂着小野花的阵阵清香,点缀着烂漫维妙的感觉。这是卒子到访值得编入安庆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无论是该建筑的建筑水准、砖雕、木雕的水平,还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勤团停驻地,都是可圈可点的人文历史,可是至今却依然静静守候在这方宁静的土地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参与保护的工作当中。
    清静的村庄,海拔约四百五十米左右,隐藏在幽静的大山里,辛勤的百姓,过着仍然朴实的生活,八十多岁的老人已经上书潜山市有关机构多次,建筑进行整体保护,时至今日,如石沉大海一般,回味无穷。
    浩浩大别山、绵绵青山处,潋潋碧波间、幽幽鸟鸣涧,巍巍白果树、淳淳邻里融。白果树老屋,面积约有七、八百平方,两侧山墙,明三进暗五进老宅,其中二进正厅有高大的门楼。门楼约有十米高,青石制地的石门框上,一共有七层青砖石雕花草及人物雕像。
    仔细观赏,才发现安庆地区的砖雕为全国首屈一指。最下一层为万字纹,中间夹杂四花砖雕。最下面第二层为双兰花,中间是竹、梅、兰、菊四花砖雕。
    倒数第三层左右两侧是两个文武官俑,以及阳刻四个大字砖雕,可惜文革时被毁,现无法识别。据卒子仔细观察和识别,猜测这四个字可能是“襄阳礼门”,第一个“门”字较容易识别,第二个“礼”字也容易识别,第三个“阳”字繁体字,带有猜测,第四字不详。
    正数第一层,是砖雕屋衔。第二层与第三层都是砖雕花卉和民间故事。白果树老屋门楼为安庆地区为数不多的古建筑精品,尤其是这个门楼,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
    整座白果树老屋正门一座,侧门两扇,两侧有数个厢房进出圆拱券门,门面非常有特色,门坪完全干净平整。白果树老屋左右为厢房,两边是书斋,四周为天井。整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院生活空间。卒子到访的时候,已经是近黄昏、又下着小雨,整个古屋显得有点沧桑,而院子里住着的老人向卒子讲述着老屋历史。
    白果树老屋正堂两侧的壁上仍然写着文革时期的语录,语录前还画着升起的一轮红太阳。白果树老屋解放后被村中杂姓百姓居住,无人管理。现在东西厢房毁损严重,屋主人希望生前有朝一日,政府能够积极修缮此屋。
    白果树老屋坐东北向西南,正门前有宽阔的门坪和一片竹林,楼正面为直角,后墙有封火墙。走进楼内,整个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三进上堂“祖功宗德”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把主体环抱在中间,形成屋中有屋、屋外有屋的格局。白果树老屋格局显得有些拥挤,但是布局又十分合理,原有几十个房间,可见这应该在当时算是一个较多人口的家族。

     据屋主人八十多岁的老人说,这楼的主人原来也是出生贫苦,在刘河街修房子偶然间得到一棺材的金元宝,发了大雕,做了两厢大屋,一个在白果树,也就是今天卒子介绍的老屋,另一个在刘河中学,据说刘河中学的老屋已经拆除。口述历史未必真实,但从此屋规模看,原屋主人肯定是一位带兵打仗的将领,从朝廷领取了不少犒赏。
    据屋主人八十岁老人口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其中有一个后勤团就驻扎在这一带,其团部就住在老屋内。当时,潜山县县长张国平令刘大队长、赵县长、刘秀山、储金彪等人当面表示,如果政府能够花钱整修,我愿意将此屋奉献给国家,作为红色旅游圣地,这样的文物一定要保护。
    白果树老屋设计精巧,规模雄伟,功能完备,文化内涵丰富的百年古建筑来说,但在安庆这样的古建筑,却没有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确实值得反思。卒子一直认为,张屋原屋主人是否是清朝某个时期将领?打仗抢钱回家建房?真正的历史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白果树老屋是一幢保存完好的清朝中晚时期极具历史内涵的老屋,希望安庆市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将此屋列为文物保护对象。
(本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