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过河-卒子
收起左侧

[旅行游记] 铁林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5-19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林徐氏祠堂太湖县第一苏维埃支部

第196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铁林徐氏祠堂太湖县第一苏维埃支部。

    铁林徐氏祠堂太湖县第一苏维埃支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铁林村高约五百余米的高山间。

    弥陀镇铁林村曾是太湖县第一个苏维埃政权——铁林支部的诞生地,位于弥陀镇西南角,东西与刘畈乡九田、栗术两村相邻,西南面与本镇长林村接壤,北面紧靠本镇河口村,为太、宿、蕲三县之交点,由原李安、徐冲二个山头村合并而成,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行政村。


    铁林村地处海拔800米高的铁林寨东北面,地形由南向北,向东大幅降低,绵延起伏,一条山河贯穿南北,呈一个大扇形状态,斜排地垅榜田居多,土壤以沙质土壤为主,土层较浅,盛产茶叶、板栗等。

    卒子于今年五一期间到访坐落在太湖县弥陀镇境内的铁林寨,这里曾是中共党组织活动所在地。铁林寨苏维埃政权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对宣传革命理想,教育广大群众,有力打击国民党反动派,扩大鄂豫皖苏区的革命影响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铁林寨山高林密,历史上曾有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七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在铁林寨驻过军,铁林寨是太湖县革命老区的历史见证。

  位于太湖县弥陀镇境内的铁林寨山势险峻,海拔800多米。民国时期铁林寨驻扎过红二十七军,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并建立了山区第一红色支部——铁林支部。
  1931年10月,太湖县北中区苏维埃政府建立。红二十七军及地方游击队为避敌锋芒,转战到山高林密、地势险峻的铁林寨、兰家山(现分别规划到弥陀镇、刘畈乡),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

  铁林寨半山腰是铁林村和平组,原有几户人家都姓徐。据太湖县地方党史记载:长朱正得接到蕲、宿、太工委的指示,在小麦坪召集力量,召开成立苏维埃政府的预备会议。随后,他们到铁林寨徐氏祖堂宣布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成立,并成立铁林寨游击队。


  铁林寨各乡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中共党组织也有很大的发展。

 
    苏维埃红色政权在太湖县诞生,是太湖县的第一支党支部,掀开了党领导太湖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新一页。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5-24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坪赵氏家族墓群与赵畇墓

第196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宝坪赵氏家族墓群与赵畇墓。


    赵氏家族墓群与赵畇墓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是安庆最牛的家族之一,连续四代为翰林,李鸿章为此家族女婿,全国著名人士赵朴初就是这个家族涌现出来的杰出代表。

    赵氏家族为清朝晚期全国的名门望族。赵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对晚清的皖江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赵畇在赵氏家族的兴盛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墓为研究皖江历史文化、赵氏与李鸿章家族的兴盛史、以及研究赵朴初的思想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赵畇墓,位于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筏形组,墓座东朝西。赵畇墓为堆土式墓,墓前有三块墓碑,为三人合葬墓,有三层拜台,整体呈半圆形,墓圹用石块垒砌,墓今保存完好。 2012年6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光绪三年(1877年),赵畇病逝于安庆,葬于太湖县北中镇宝坪村筏形组。

    赵畇(1808-1877年),字芸谱,号岵存,晚号遂园、遂翁,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晚清大臣,李鸿章岳父。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编写《漕运史》,特旨上书房行走,教授皇子读书。出为安庆知府,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军。赵畇一生著有《遂翁自订年谱》一卷、《遂园诗抄》六卷。


    赵畇是赵文楷之子,幼孤,为清朝状元赵文楷之遗腹子。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年),出生。寡母王夫人原本就生活清苦,又遭分家变故,困窘可想而知。赵文楷故旧得知其身后凋零,家境贫寒,纷纷解囊解囊相助,真乃雪中送炭,使赵家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为使家学得以延续,王夫人不惜变卖家产,延聘当地名儒授诸子读书。年幼的赵畇发奋攻读。
  早年师从余尔康。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编写《漕运史》,特旨上书房行走,教授皇子读书。已故政协副主席、杰出的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的太曾祖父。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年,这一年是清文宗大位第三年。太平军席卷东南各地,占领南京,工部侍郎吕贤基奏请与赵畇、给事中袁甲三和李鸿章创办团练,制定《团练章程》六条。咸丰六年(1856年),赵畇出任广东惠潮嘉道。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赵母病逝湖南长沙,后运回安庆与赵文楷合葬于仙人打坐山,借居安庆李蕴章家中。同治三年(1864年),辞官归里,主讲于安庆敬敷书院,奖掖后进。

    赵畇中二十八岁时顺天府举人。三十四岁,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期间,赵畇除四次任乡、会试考官外,还多次参与编纂官修史书,编写《漕运史》、《宣宗皇帝实录》(稿本)等。由于勤奋敬业,人品端严,咸丰帝特旨简拔赵畇为上书房行走,以授皇子贵胄读书。


    赵畇创议编辑《筹办夷务始末》。“欲取当时一切陈奏,悉行抄录,不遗一字,亦不更一字,汇成一本,名目‘筹办夷务始末’,进呈乙览,以备检查。”由于此书监修总裁官是咸丰帝师、协办大学士杜受田,后人多认为编撰此书出于杜的建议,赵畇之名遂被杜所掩。

    时太平军乍起,不久席卷东南,清军节节败退,局面几乎不可收拾。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天京,与清王朝南北对峙,分庭抗礼。清廷不得已实行坚壁清野,令被兵各省自办团练,以剿灭“发匪”。据《清史稿·吕贤基传》,工部侍郎吕贤基赴皖主事,“奏调给事中袁甲三、知府赵畇帮办团练防剿,又调编修李鸿章等襄军事”。于是赵畇以广东知府衔,不久又升以道员衔帮办团练。


    赴皖定宜后,赵昀奔走于团练事务,制定《团练章程》六条,刊播各处。据民国《太湖县志》,当年四月,赵畇回到故乡太湖创办团练,太湖有团练自此开始。咸丰四年(1854年)初,赵畇染疴,在袁甲三营调养。是年十月,太平军与清军在太湖县城外激战,城破,清官兵千余人被杀,太平军占据县城,时赵氏家眷因避于赵家河而得免,但家中藏书数千册被烧毁。时袁甲三与安徽巡抚福济互相攻讦,李鸿章出入锋镝,积有军功,反遭妒忌。赵畇深知安徽的局面复杂,难有作为,便于咸丰六年(1856)请调出任广东惠潮嘉道。

    甫到任,赵畇捐俸集资,力倡修堵海阳县(今汕头市潮安县)潘刘堤决口,得到地方官民积极响应。翌年五月堤成,乡绅集议论公堤,被赵畇拒绝,仍用旧名。其次创办义仓,用以稳定谷价,救济饥荒。又率兵英勇打击地霸,维持地方秩序。赵畇这些有益于人民大众的措施,在潮汕地方志里也可见记载,足见赵畇确是一位关心民瘼、兴利除弊的循吏。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王夫人病逝于长沙,赵畇奔丧至湖南,又将母灵柩运回太湖,与赵文楷合葬于仙人打坐山,捐款买田,于宗祠旁建义庄安和堂。同治二年(1863年)12月,五十五岁的赵畇将二十六岁的次女赵继莲(即赵小莲)许配给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为是年四十一岁的李鸿章的继室(李鸿章元配周氏1821年生,1861年去世)。赵继莲在同一辈中排行第八,又叫赵八小姐。
    清朝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赵畇到安庆,借李鸿章之弟李蕴章房暂住。十二月,买怀宁杨汝谷天台里旧第建赵府(1861年9月5日曾国藩攻陷安庆后,曾在此设外江粮台,在今安庆市天台里北巷44号,此处即后来赵家在安庆的状元府)。同治四年(1865年),赵畇妻韦夫人、长媳、次媳相继去世,仅四年间,甚感凄惨,不禁万念俱灰,决意退隐。便以天台里赵府边空地。构屋数间,自此不问世事,采菊东篱。


    赵畇晚年,“优游林下者十六年,闭户罕通外事,惟以读书临池自遣。”主讲敬敷书院,奖掖后进,孜孜不倦。多年以后,其孙赵曾重亦主讲于敬敷书院,成就者多。光绪三年(1877年),赵畇病逝于安庆。赵畇一生著有《遂翁自订年谱》一卷、《遂园诗抄》六卷。《遂翁自订年谱》,对其一生经历,记述甚详,是研究赵畇本人和赵氏家族及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5-25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峰宦官王俭墓与杨家凹太监墓

第196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云峰宦官王俭墓与杨家凹太监墓。


    今天文章,卒子至今仍未做出最后的定论。在潜山市原牌楼乡明朝出了一位大太监,随后就有了王家牌楼,解放前王家牌楼的名气比现在的黄铺镇要大很多。


    四年前,卒子在潜山与当地的考古专家到访明朝宦官王俭墓,潜山历史悠久,很多史料记载都有所散失,很多历史悬案至今没有答案,至于王俭的身世之谜,这些疑团至今也未完全打开。以下是资料显示(未必准确)


    王俭(1410年~?),字用节,原籍四川重庆府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人,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官至湖广巡抚、左佥都御史。


    明朝王俭在湖广乡试中第十九名,明朝正统四年(1439年)中第二甲第二十五名进士。被任河间府知府。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赈灾有功,得到兴济伯杨善和刑部右侍郎周瑄的推荐,升任左佥都御史。



    明朝天顺六年(1462年),任湖广巡抚、左佥都御史,同贵州副总兵李安等人统领官军生擒首贼阿同等九名,斩获贼首二百余级。因镇压靖州等地叛乱有功,赏赐银钞彩叚。


    明朝天顺七年(1463年),上奏长沙等府所属州县五月以来出现旱情,粮食歉收,请求免征,明英宗让户部核实后同意。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上奏广西瑶族叛军夜入桂阳州城,杀掠军民,明武宗敕责王俭等人积极战备。不知何时这位宦官王俭又入直隶安庆府任职,随后又不知为何安葬在潜山县云峰村。


    王俭是明朝中期,据这位王俭墓碑上刻有武宗皇帝身边的太监,没有明确记载,王俭在皇宫中供事多年,深得皇帝宠信,死后给予厚葬,修建了地面石牌坊、石望柱、石俑等。该墓地以后多次被盗。


    王家牌楼指的就是明武宗御赐给宦官王俭的,可惜民国时期日本侵略者把牌楼拆除,现仅存小部分残件,遗落各地。



   王俭墓,当地文史人员说有二处,一处为公公墓,坐北朝南,位于山腰处,下面是神道和石牌楼,牌楼为三间四柱石牌坊,记载明朝太监事迹。据文史人员说,当年挖开公公墓时,四根铁链拉住棺椁,棺椁不着墓地。


    四年前,潜山县文史人员告诉卒子,公公墓下葬时,在墓内有童男童女陪葬。这位明朝太监公公墓,是否是当年的王俭墓,很难从相关资料中得到印证。



    二零一八年夏,卒子再次来到云峰村,当地一位教师带着卒子再次拜访宦官王俭墓,这次似乎要更靠谱一些。这位教师说,原来的王家牌楼石坊,还有石抱鼓和石条被村里拉去后来又丢失,上面横梁南面刻着“王俭事迹”。

    卒子前往王俭墓,宦官王俭墓地处半山腰一位杂草中,正对面是一处新盖的院子,远方是潜山与太湖相连的群山崇岭。

    宦官王俭,生在那个明朝中期,从事复杂,王俭墓历经五百多年,能够保存到现在的程度实属不易,安庆地区过去还有很多这样宝贵的文史遗存,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去关注。

    今天,当卒子再次将两处公公墓通过网络看得出的时候,大家应该感谢这来之不易的文史成果,虽在荒郊野外,杂草丛生,却不失一处研究安庆历史的好地方。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5-27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奇隆云峰之巅悬崖绝壁

第196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奇隆云峰之巅悬崖绝壁。

    今天卒子介绍的地方,全安庆仅有两处,一处在潜山三祖寺(原山谷寺)下的山谷中,另一处在怀宁奇隆禅庵寺下的山谷间。
  


    “峭立山巅,高逾十丈,悬崖绝壁,安庆一绝。”在山之巅再上,是俗称天池的一处人工湖,湖边有树龄约七十年的水杉。


    位于安庆市怀宁县月山镇奇隆村的云峰山之巅,地质运动后,形成了如今的模样的断裂层,加上水流冲刷之后,一层又一层重叠在一起。山谷中古树不少,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很多株。


    云峰之巅,又称六月雪,在青苔和草木点缀下,由山下上山的人路过斑驳陆离的石崖壁时,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境。云峰之巅正是那些古人对此景的赞许。

    数百年前,山上来了苦行的僧人,他见此地山谷云绕,六月飞雪,云峰之巅风景秀美,决定在此重修千年古刹禅庵寺,百年过去,此处风景依然!


    云峰有高耸人云的山峰之间,云峰之巅就是高耸入云山峰的山顶,其寓意为取得了成功,有种高处不胜寒的意思。

    那天,卒子在此处拍照取景,云峰之巅是一处坡度约为六十五度的斜石壁,石壁经过数万年的水流冲刷变得光滑异常,

    卒子刚刚下脚踩住石壁,去拍一组崖壁的照片,谁知这块崖壁非常光滑,如果不是多年攀爬的经验,那可是完蛋。

    云峰之巅下方是高约五至六米的河谷,河谷中水流缓慢,碎石很多。

    每一次拍摄都是富有挑战,惊现与回忆总在不断回味。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5-31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华龙泉庵遗址与“邵界”石刻

第197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百华龙泉庵遗址与邵界石刻。

    今天卒子介绍的是龙泉庵,以及这个早已不存在的寺庙遗址。这个过去非常兴盛的寺庙,是如何突然消失的?


    龙泉庵建在大龙山半山腰的一处坡地上,一条长长的山泉流过庵前。曾经的龙泉庵有多大规模,无法去形容,但比现存的庵基遗址可以看出,当年的宏伟。

    龙泉庵建在如今的龙王庙之上约一公里地方,顺着龙湫向上行,如今新修建的水泥栈道能够一直走到龙泉庵遗址前。


    据记载龙泉庵建于元朝,现在安庆的各种网络资料均出自己卒子游记。位于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

  龙泉庵在历史上可追溯到唐朝时期,是龙王庙上观,所谓上观龙泉庵、下观龙王庙。明清两朝,安徽从直隶江南省分裂出来后,安庆官府为亲民政策,在大旱之际率乡绅百姓向大龙山祈祷,以示惠民政策。


     下观龙王庙据史书记载明初洪武初年就敕封“护国都督老龙王”,明朝崇祯间内供泰国巨型玉佛,明朝成化甲辰(1484年)年间,祭祀天井顺济龙王,此庙指定为“龙山灵湫官祠”每岁春秋二仲郡守均指祠致祭,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被太平军毁损,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布政使江中睿、知府陈睿重建,明王鳌、清朝广东副使任峻先后作《龙王庙碑记》等,民国初龙王庙政教合一。

  清朝时,康熙皇帝曾派员于此龙王庙求雨救灾,雨后即封龙王庙为“护国都督老龙王”;咸丰登基时,安徽遭蝗灾,为了灭蝗,敕令安庆府求此庙龙王降雨解安徽之难,果然天降大雨,蝗虫尽死,帝封龙王庙为“天井龙湫”。


  清朝光绪四年,光绪皇帝为龙王庙御笔题写“星云散润”四字;宣统皇帝二年三次重修龙王庙,曾亲派大臣阿达珠督办并赠送金匾一副。目前,有记载的是民国二十三年皖省大旱,安庆乡绅立军令状,求雨造福人民,感动“龙王献雨”一事。

    上观龙泉庵位于龙王庙上约一公里处,庵基宏伟,全麻石构建而成。盛名于明、衰于清晚期。据卒子推断,当初那个传说明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兵败逃难此处时,原为一座破旧的小庙,庙门蜘蛛网密布,黄蜂窝挂满庙前庙后各处,朱元璋为了躲避逃兵,情急之下钻进了破庙,躲在了菩萨像身后。


    陈友谅追兵来到庙前见蜘蛛网密布完好后,黄蜂随处可见满天飞舞,弃庙满山寻找未果而去。朱元璋得救后,在庙里菩萨面前发誓若他有江山之份,来日一定厚报。当年那个破小庙就是大龙山半山腰的龙泉庵。

    当朱元璋当了皇帝时,不忘当年在大龙山面对破庙许下的愿,为感恩誓言,赐金砖银瓦将龙王庙修缮一新,封庙前拦门山为列马摆鬃,庙后巨石为金枪落地。现存一块碑记,不知是否当年龙泉庵所立?


  《安庆府志》记载,明朝时期龙湫池旁有一庵,名《龙池庵》于龙湫池故名,据《怀宁县志》记载,明朝朱元璋皇帝激战陈龙友谅躲进龙池庵,现称龙王庙,但据卒子反复考察,龙池庵即龙王庙并非传说中的朱元璋躲避之地,即便当年那个传说真有其事,也是朱元璋在大龙山半山腰的龙泉庵那间破庙,并非今天没有几步路就到的龙池庵。多年前,卒子与大龙山龙池寺“当家人”慧德和尚交流过,在他的带领下,卒子找到了当年的上观龙泉庵遗址和“忘归”石刻。

  位于大龙山镇百华社区的龙泉庵,历史记载这是一条古道,过去政、商、民在这条古道上自由行走。这条明清时期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线路(清康熙《怀宁县志》龙湫图为证)。


    位于上观龙泉庵与下观龙王庙之间,有一块巨石,巨石上刻有“邵界”、“庵界”两副字,从字迹看,应该有几十年至百年历史。为什么在此巨石上刻有庵界与邵界呢?过去大龙山是山下百姓所有,山上寺庙庙基与百姓的山田有界,这种界线分明,相互之间不能过界,所以安庆众多寺庙与百姓山田之间均有界。

    龙王庙以雨苍亭(今天的龙王亭遗址)为界,分为上观和下观,上观有三叠石、土地庙、龙泉庵、“忘归”石刻和八方殿,下观有龙湫池、龙王庙、金银观、木鱼石、板仓石(仓门石)、半升子,龙湫大峡谷等等。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6-1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20-6-1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罗溪汪岩烈士墓

第197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罗溪汪岩烈士墓。

    七年前,卒子单人单骑来到太湖县寺前镇罗溪村,找了好半天,才问得一位老乡汪岩墓位置。

    沿着蜿蜒的山路,卒子在下午六点钟天即将黑黑时,来到位于原罗溪乡汪岩烈士陵园,透过蒙蒙的太阳落山的余晖,卒子久久站立在庄严肃穆的烈士亭和墓碑前,肃立,向为安庆革命做出贡献的烈士默哀。

  汪岩烈士墓,实际是“马等三位烈士”的墓园,关于他们的革命事迹现在依然被太湖县百姓传颂。罗溪汪岩烈士墓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寺前镇罗溪村汪岩组境内的后山上。

    罗溪汪岩烈士墓座东北朝西南向。罗溪汪岩烈士墓为圆形堆土式,墓冢高约1.5米,直径约3.5米,墓碑高1.2米,宽0.8米。

    墓碑由1972年7月1日由罗溪大队革命委员会竖立。上刻“马等三位同志烈士纪念碑”。墓地总面积约22平方米,墓内有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无名烈士三棺。


    1947年3月3日,一位地方游击队员姓马的同志等因脱离了部队,一人走到高家岭的何岭时,被当地国民党部队叶宜长等四人发现,即将姓马的同志捉获捆绑用绳索紧勒而壮烈牺牲;

    另一位(姓名不详)于1948年在汪家岩与国名党一三八师突围战斗中中弹牺牲:

    还有一位(姓名不详)于1948年在上凉亭的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转移到郭岭以后牺牲。


    三位烈士原葬三处,亦未立碑,1972年8月由时任郭玲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汪悦臣同志为首将马等三位烈士重新收敛集中安葬此地,立有石碑,并在墓前建一座二十多平方米的石柱木架小瓦结构凉亭一座。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6-1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亭大龙山罗汉石

第197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杨亭罗汉石。

    罗汉石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位于花溪茶谷最深处。东邻桃园村,南邻百华村,北邻白麟村,是一处安庆户外驴友常常到访的地方。

    罗汉石地处大龙山北部山脉一角,三面环山,海拔约四百米,走在山间,能够看到山脉对面的弥勒石、八方殿、八方殿铁塔、龙池寺等历史文化景观,也能看到螺丝旋顶、香炉石、金龟拜佛等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还有数十亩野生栗子沟。

    罗汉石最近正在修建森林公园,宜秀区打造的人文宜秀正在几个地方展开。

    罗汉石,是一处大龙山自然与文史双重旅游圣地,实际是一处巨石群,因外形酷似卧倒的罗汉,故名罗汉石。

    罗汉石坐落在著名的大龙山一条山脊上,站在罗汉石上,能够看到整个五横乡和大阴冲水库。一条发源于大龙山半山腰的小溪流经过,最后汇入山脚的大阴冲水库,夏季大阴冲水库是安庆众多游泳爱好者的天堂。

   罗汉石位于大龙山一条山脊的半山腰,从山脚仰望如一人形,静坐在山岭间盼望什么似的,当地人称之谓“罗汉石”。

   登上大龙山一条修建的土石路近观,真乃一块奇形岩石。近人题“罗汉石”三字于其上。

   与大龙头另一条山脊上的弥勒石构成“罗汉弥勒”两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两条山脊又围绕着一座比较秀气的小山峦。

    这座小山峦脚下就“龙池寺”。龙池寺秀石错峙,古人刻有“君恩山重”四字。在“君恩山重”其中左边的像一尊桀傲不驯的罗汉,醉卧在大龙山一角;右边的像一尊慈眉善目、单掌合十的弥勒佛。这一左一右两块峭岩,多年来被人们称为“弥勒罗汉两巨石”。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6-21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联兴药王庙碑刻

第197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联兴药王庙碑刻。
    药王是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随时代、地区不同,药王所指人物亦不同。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东汉的邳彤,隋唐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后世这些名医不断被神化,被不同地区的民间奉之为药王,并设庙祭祀,统称为药王庙。
    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的药王庙,被长江上来往的渔民和附近的百姓祭祀,口音相传,误读为岳王庙。药王庙在安庆有三座,桐城、潜山和安庆迎江区各一座,市区仅一座药王庙遗址。

    迎江区长风乡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地处安庆市以东,距安庆市中区约小四十里,这里有长江水路五十里,有多个天然水运码头,古时长江上往来船支多过往此地。


    长风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称长风沙,是安庆东面最古老的原住民之一。长风原名“长风沙”。“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盛唐诗仙李白为素有“鱼米之乡”的古长风留下如此绝唱。长风乡境内有拦江矶炮台、长风沙碑林等名胜古迹。

    长风,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区位优越、交通便捷,长江水路流经前江口、长风镇、三江口,另有新河口、鸭儿沟、岳(药)王庙、杨叉脑等天然水运码头,长风是安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乡镇。


    因为鸭儿沟是个避风港,古来上、下水的船只停宿于此,逐渐使这里变成了集镇,便取名为“长风镇”。现在的鸭儿沟已经被新修建的航闸替代,但从长堤上仍能看出当年的雄伟。

    药王庙坐落于联兴村,是安庆市区唯一一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寺庙遗址。据了解,药王庙始建于北宋年间,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数不多的药王庙。


    安庆药王庙中祭祀的药王邳彤,西汉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曾作过曲阳(今河北晋州市)郡太守。邳彤辅佐刘秀打天下,英勇善战,忠心耿耿,且足智多谋,为创立和捍卫东汉江山立下了不朽功勋,官至太常少府(相当于宰相)。邳彤酷爱医学,颇受军民拥戴,死后葬于祁州南门外。

    现在已经无人知道当年长风药王庙建筑群有多大,是一坐什么朝向的寺庙,但从现存唯一一块古碑刻可以初判当年的药王殿的规模。悬挂于的匾额“药王庙”,是现在建筑与现代书法。


    药王庙院前,有一块高约一米,宽约为八十公分、厚约为三十公分的青石石碑。碑刻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袭,字迹已经无法辨识。但这块碑刻却记载着药王庙的历史。现在碑刻上唯一能够看清的字迹仅有“永垂不朽”四个宋体楷书字。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追封邳彤为侯,后改封公,南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又加封为“明灵昭惠显佑王”。随着帝王对邳彤的不断封赐,“药王”影响越来越大。药王庙的建立,反映了安庆人对邳彤施德于民的一种怀念之情。


(本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