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434|回复: 12
收起左侧

[岳西风光] 石关舒潜古道瓦窑岗(重大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8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关舒潜古道瓦窑岗(重大发现)

第194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瓦窑岗。
    在岳西建县以前,就有一条蜿蜒在大别山崇山峻岭之间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古皖道——舒潜古道。
    舒潜古道北接六安府,南通安庆府,是曾经的官道、驿道、商道、民道、兵道、文化之道。随着国家道路交通的发展,古道渐渐沉寂。
    岳西县主簿镇余畈村通往石关乡瓦窑岗,就是舒潜古道中最精华的一段。
    卒子曾在2019年受石关乡瓦窑岗刘多云老叔的邀请到此采风,就在这条古道途中,发现了此前无人发现的重大发现。
    这条舒潜古道中,最为精华的一段被称为七里冲八里涧,故名思义就是七里地是在山冲之间,而八里地拌随着水溪。这条隐约在山间的长达十里的古道,其中多数山路中还有石板,一块块石板路面,被踩得光滑圆润。
    历史上的主簿乡余畈村曾属霍山县,与安庆府潜山县(今岳西县石关乡)相隔,这条古道是连接着两县人民紧紧相依的重要通道,一度人声鼎沸,人流攒动。
    数百年前,这条山路大多村民们的生活还是极其贫困的。那时有“七里冲、八里岗,鸡不鸣、狗不叫”,可以依稀见到那年那月的苍凉。据了解,“舒潜古道”是安庆地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古道之一。位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之间,是曾经的官道、驿道、商道、兵道、文化之道。
    在卒子采风以前,很多专家学者曾到访此地,可惜一重大发现却被卒子无意中找到。在此发现了什么重要发现,以后再说。石关乡瓦窑岗刘多云老叔对卒子说,旧时七里冲八里涧这条古山道有一片山岗,山岗间有百姓在这里烧窑,久而久之,这里就有了“瓦窑岗”的地名,近代刘多云老叔在瓦窑岗建起了农家乐,每到夏季游客络绎不绝。
    在原霍山县主簿乡与原潜山县后北乡之间,有一个隔断两县居民的卡子,设有卡子门。现地图标注为铜安寨西门。七里冲八里涧,还有瓦窑岗,都将是安庆旅游的一部分,欢迎广大文史爱好者和游客到此光观、旅游。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21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山老虎洞

第19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花山老虎洞。

    花山村位于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地处安庆北郊的安枞公路线上,与枞阳县毗邻。


  花山村兼有山区和丘陵的地貌特征,资源禀赋深厚,山清水秀,人文荟萃。村庄背山面湖,登高俯瞰,小龙山余脉挟石塘(湖)破罡(湖)之美 ,吞长河,贯长江,雄浑气势,尽收眼底。

    花山顶部有一处凹地,凹地上原有建于明朝的中方寺,每当晨钟暮鼓,与花山的山水天成脱俗,清幽宜人。

    中方寺前身为龙隐庵,建于宋朝。现存“龙隐古庵碑记”碑刻,篆书题,行书文。明朝万历年间重建,“天启间,吴本如开府请敕,赐为中方禅寺。”清朝初时,中方寺与浮山华岩寺、安庆迎江寺,是安庆最具声望的三大寺庙。

  在安徽抗战史上,花山中方寺有其光辉一笔。

    一九三八年,安庆沦陷前夕,安徽省立图书馆将《安徽通志稿》等文献资料,转运至花山中方寺收藏,直到一九四二年,日军在桐城大举扫荡,才由迎江寺住持本僧秘密运回安庆,封存于迎江寺振风塔第三层。从这个角度,中方寺也是文献寺。

    “中方”一名出自明天启年间,出自明熹宗朱由校。大明皇帝亲赐寺名,当时在安庆府,在桐城县,肯定轰动一方。而这一切,都与桐城吴本如有关。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称吴本如为“司马吴公”,道盛大师敬其为“吴本如开府”。吴本如名用先,字体中、本如,号余庵。明朝万历二十年进士,授临川令。后任浙江按察使、布政使。又擢都御史,巡抚四川。天启二年(1622年),任蓟辽总督(辖顺天、保定、辽东三巡抚)。天启年号一六二零年起,一六二七年止,前后只有八个年头,也就是说,中方寺定名,就在此期间。

    中方寺背后的山脊下有一处巨石叠磊的巨石洞,又名老虎洞,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花山村山脊下方。

    老虎洞与中方寺同时于明朝,老虎洞海拔三百余米,是山嵌有二块畸形巨石,上端相接,仅容一人出入,传说是有老虎出没的地方,洞穴下有数平方米的洞,又名老虎洞。

    老虎洞是中方寺山脊后上的两巨石,上端相接,下空如斗,因名老虎洞。当年,图书馆内的重要文献资料就是放在洞内藏放。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2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里冲,有年落大雪,走过一回。
 楼主| 发表于 2020-4-22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鹤岗唐朝古井“应梦井”

第19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天柱山镇白鹤岗唐朝古井“应梦井”。

      潜山市(县级市)天柱山白鹤岗发现一处唐朝古井,当地村民称为“应梦井”。

      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史书及《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应梦井”是为应了唐玄宗李隆基之梦所建,在天柱山境内。

      卒子在导游的带领下,在白鹤岗一带,寻遍了山岗,有三口古井,至于“应梦井”到底是哪一座,众说不同。


      经过多方证实与考证,因井旁即道教真源宫遗址,而唐玄宗又笃信道教,加上民间口口相传,据此推定应为“应梦井”。

     “应梦井”井圈由石块砌成,直径约二米,深约十米,四周荆棘丛生。



     “应梦井”位于白鹤岗高处,但常年有水,堪称神奇。实已填实。

    唐明皇, 即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唐太宗李世民重孙,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 勤于政事,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开创了开元盛世。

    在“应梦井”旁边,原有明皇亭,位于安徽省潜山市天柱山麓,为纪念唐明皇和应梦井所建。“应梦井”为石条砌叠而成,一圈一圈,石条与石条之间叠加整齐。

    据史书及《安庆府志》《潜山县志》记载,“应梦井”是为应了唐玄宗李隆基之梦所建,在天柱山境内。旧志载:“唐玄宗常梦游于此,因赐名。”


    唐朝著名词作家王越宾著有《使至灊山》(注:灊山即潜山)“碧坞烟霞昼未开,游人到处尽裴回。凭谁借问岩前叟,曾托吾皇一梦来。”

(本篇完)


发表于 2020-4-2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里冲、八里岗,鸡不鸣、狗不叫,随着105国道的修通,如今这里更加冷落了。去年带一帮驴友到这里,许多人感叹这里不输给徽州古道。
 楼主| 发表于 2020-4-23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圣教主座堂钟楼

第195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的圣教主座堂钟楼。

    圣教主座堂钟楼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是安庆地区为数极少的哥特式建筑。“圣救主座堂”由原美国圣公会于一九零零年兴建,一九零三年正式落成。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堂。


    圣教主座堂与钟楼为哥特式建筑,雄伟壮观,整个外形鸟瞰呈十字架状。圣教主座堂钟楼教堂长四十二米多,占地面积约七百余平方。建造时全部用青砖扁砌,石灰勾缝,工艺精湛,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九一零年,圣救主座堂为皖赣教区的主教座堂,陈见真主教(曾任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曾在此坐堂主持牧养工作。


    有人说,一座城市的历史,是通过建筑来诠释的,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对于安庆这座古老的城市、曾经的省会来说,古建筑是历史最好的载体,清末民国时期建筑算得上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页。除了过去卒子已经介绍过的名人故居、教会医院、教堂外,还有大量的清末民国时期建筑。



    圣教主座堂钟楼为仿西式建筑,装修精致、功能区分合理、结构较好,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半殖民地时期的重要建筑之一。圣教主座堂钟楼风格各异,与安庆传统建筑完全不同,却又渐渐融入安庆,体现了安庆多元化建筑风格与独特风貌。圣教主座堂钟楼不但饱含了历史文化底蕴,还代表了安庆中西合璧的时尚。


    老省城安庆在清末民国时期既是皖省主要商埠、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交通要道,为通往长江中上游湖北、四川之通道,属于西方势力重点控制的地区。西方传教士为在安徽扩展宗教势力和向中国内地进一步渗透,将安庆作为活动主要城镇。


    圣教主座堂钟楼是典型的中西方建筑技术、风格的融合,这也成为安庆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风貌,安庆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作是“安徽近代西式建筑的博物馆”。 这些建筑在安徽近代建筑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是城市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遗产。


    安庆圣救主座堂,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坐西朝东,为砖石木结构,西洋建筑,雄伟庄严,青砖扁砌,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其附属建筑有一幢钟楼,四方建筑,高约二十余米,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


    据史料记载,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年),美国圣公会派华人传教士黄郎斋到安庆传教,并购买二郎巷筹建圣救主座堂。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7日安庆圣救主座堂曾经被侵华日军强占。


    “文革”期间,安庆圣救主座堂被安庆鞋厂等企业改建为职工住房。1984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整个教堂移交给安庆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1995年7月,“圣救主座堂”被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教主座堂钟楼钟楼经过重建,恢复了它最初古朴、优雅、宁静的面貌。钟楼的外墙使用了青砖建筑,楼梯采用了木质梯板与扶手。最为核心的作为钟楼标志的那口铜钟,也仿制百年前西式教堂钟,钟面纹路经过特别设计,声音浑厚,回声悠长。

    在这座教堂的附属建筑中,最为独特的就是这座钟楼,卒子在几年前曾使用无人机航拍了它的巍峨雄姿。这座钟楼约有二十余米。作为安庆哥特式建筑之一,它更多的特色是安庆人的骄傲。

(最后一张照片,卒子航拍由张健初老师推荐入选安庆建城800年图片展)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24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宝山云门石刻与瀑布

第19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宝山云门石刻与瀑布。

    云门瀑布与石刻位于桐城市龙眠乡宝山村,又称绕云梯冲摩崖石刻,位于凤形、宝山村绕云梯冲,离桐城市区约十里。

    卒子在几年前到访这里,这里是一处称为凤形地的绕云梯冲,东西两山相峙,中有一条狭长山冲,悬崖绝壁上有明朝石刻十多处。九十年代,后修建一座石牌坊,上刻“云门”二字。

    旧名称这里为绕云梯冲摩崖石刻,海拔277米。东西两山相峙,中有一道狭长山冲,峡谷流泉,曲径通幽,竹木葱笼,崖壑幽绝,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


    山冲进口约一米高的崖壁上,镌刻魏碑体“云门”二字。石刻面积约成人巴掌大小。


    向山冲西行约六米的山溪中,横卧一块巨石,上刻魏碑体“龙眠处”三字,可惜卒子未见到真容。再沿山溪前行,拾级而上,西山路旁石壁上,直刻魏碑体“听泉”二字,字体不大,署款仍为“柱老书”。据了解,赵鼎卿名釴一字柱野,又号“八柱野人”,桐城人,明朝嘉靖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太仆寺少卿、佥都御史、贵州巡抚。晚年归里,常邀客或携子遨游山水。“柱老”、“鼎卿”均指赵釴。此石刻为赵釴以“柱老书”题字。

    尚着山溪绕云梯崖,有一条长长的瀑布,古人见此瀑布风景优美,顺山建石梯,取名石梯崖,这条山冲也就叫石梯冲了,石梯冲名由此而来。

    石梯冲崖,实际就是一个山谷断裂层,上下约十多米高,谷底石壁上,横刻隶书“清凉处”三字,因为天气原因,石壁长满青苔。如不细看,很难辨识,每字约二个成人巴掌大小。

    桐城龙眠山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风景胜地,其中有处风景,这里的自然风光是一道长五里许的天然峡谷,谷中流泉淙淙、巨石叠叠。绕云梯崖上是一个瀑布飞珠溅玉、披挂而下。沿着崖壁有一条曲折石径,顺着石径可以直攀崖顶。

    绕云梯崖再左上方有瀑布悬流,名“璎珞泉”,据说崖石上,刻有楷书:“璎珞崖”三字,可惜卒子也未见到其真容。“璎珞”即串珠,指瀑流飞珠溅玉。石刻面积不大,款为“鼎卿书”。同为赵釴题字,赵釴字鼎卿,一字柱野。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乡试第一,二十三年中进士,先在刑部、礼部、吏部任职,其后又迁太仆寺卿,晋佥都御史,任贵州巡抚。

    绕云梯冲峡谷中水气重,容易生出云雾,当从谷底抬头上看时,那石径壁立陡峭,宛如天梯被云雾缭绕。不知哪朝哪代哪位文人雅士将之命名为“绕云梯”,又叫“百步云梯”。

    龙眠山从明朝开始名人辈出,赵釴只是其中之一。赵釴常来这处峡谷,在游历一番后,又顺着绕云梯攀上去,一看那山顶上竟又是一番天地,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大呼找到了“龙眠真境”,并赋诗一首:“天合群峰胜,山崖百折奇,肯教流水去,不遣世人知。”

    赵釴儿子赵鸿赐也是桐城名儒,只是他一直没做官,而是帮着父亲在家里开堂讲学、建祠祀祖,管理义田、周济亲友。当然也包括陪着父亲野游,并记下他到处题写的诗文佳句,并请人在山壁上刻字永存。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27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兰溪田家岭宣氏古墓

第19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兰溪田家岭宣氏古墓。

    几次介绍安庆大龙山田家岭,今天卒子继续介绍田子冲上游的田家岭上的一棺古墓。


    去年早春,卒子再次到访罗岭田子冲一条通向山岭的古道。顺着山溪古路据说一直能通到,对面那条就是上山的路



    还是那条骑起来很带劲的小路,田家岭位于大龙山五横乡兰溪村与杨桥镇牛冲村之间,从五横乡能通过这条小径走到杨桥。


    就在山岭间,有一座古墓,墓已经无法辨析何时修建,从碑的外形看,应该是清朝中期的古墓。

    五横乡田家岭山顶宣氏古墓,如果不被人发现,可能会被永远埋没在深山的杂草丛中。


    通过山岭小路,顺着半山腰一个小径,再翻过一座山岭卒子见到了这座古墓。古墓为石头堆砌而成,杂草丛生,遍布绿苔。整座墓地宽有六米左右,高近三米,背山而建,三层拜台,朝对东南那片蜿蜒的山谷。

    墓碑的正文,最上面为四个字“恩荣”,字自左向右。正中“考”字,墓碑刻有纪年。墓地简单,是安庆地区比较常见的山墓,保存完整。


    在安庆,有宣家花园、宣店村等等地名,作为宣氏后人,宣氏古墓有着不同的意义。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5-3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桃园大龙山弥勒石

第196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桃园大龙山弥勒石。

    大龙山有很多传说,数百年来游人从东端登陟龙山,巨石夹道,从山腹一直向山上行至山顶,气象万千。

    岁月沧桑,古朴静雅的胜境大龙山多了一份安宁与祥和。

    从大龙山龙池寺通过新修建的栈道一直能够通到大龙山腹地,山泉潺潺、石壁峭立,高达五六仞的巨石中长有秀竹古松。


    从大龙山山顶流出的泉水,飞瀑而下,终年奔流不息,是安庆不可多得胜景之一。

    从山间土道一直向山顶行,许多由“冰石流”形成的巨石散布在山壑之间,有的形若伏虎,有的状似卧牛。


    各种各样的石头千姿百态,形象动人。这些巨大的石头,不仅给龙山增添了神奇的景致,而且把游人带入了美妙的幻境。

    大龙山山顶一角,有一个巨大的巨石,高约三十余米,宽约十多米,上下三层,这就是大龙山著名的弥勒石。

    相传奉化雪窦寺有个和尚,名叫契此。他笑口常开,肚皮凸出,长得很胖很胖。他四处游学化缘,身边总带着一只布袋。所以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这个胖和尚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

    怎么安庆会有弥勒石?千年前,地藏王菩萨云游安庆时,见此地风水极好,山间一巨石酷似弥勒佛,并决心在此建道场,可惜后来种种原因去了池州九华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安庆宜秀区大龙山主峰之巅的一座象形巨石“弥勒石”,是安庆一处著名的弥勒石。


   “弥勒石”海拔约五百米左右,由多块花岗岩巨石自然堆砌而成,佛像高约三十米,宽约十多米,佛身周长约五十多米,整体形象为坐姿。

    在山腰远眺,巨石高大,光头大肚,威严又慈祥,端坐山顶,自成一景,形象酷似大众喜欢的弥勒坐佛。


    在山顶上看巨大弥勒石,顶部有一个直径约为八十公分的小洞,雨后小洞会积水,如同天池一般。

    近处看弥勒石像又不像,只是“不识佛石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佛中”。
    弥勒石山下,有地藏庵,在本地已成为古代遗址,并有数百年历史。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6-3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百禾瀑布

第197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百禾瀑布。

    大龙百禾瀑布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城西乡,素有太湖西大门之称,东邻晋熙镇,南毗江塘乡,北连天华镇,西与宿松县凉亭镇接壤。

    这一带地域地西北多山,东南为丘陵和小平原,是一个集山区、库区、畈区为一体的地方,四年多年,卒子骑车到访这里。


    太湖县城西乡山川秀美、人杰地灵、自然景观丰富。有石船岭、桂花崖、响水崖、九井沟、鸡公石、莲花墩与龙须沟,还有熙湖四景之一的马路西风。

    四年前,卒子就已经介绍这里,分为数篇来一个一个地方介绍这里。城西乡的人文景观也很多。有状元故居、王家寨、兵婆寨等这些景观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


    佛教文化在城西也有悠久的历史,龙门寺、棠梨宫、祈雨寺,司马庙、准堤庵等众多古寺庙,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孙家白露窠古人类遗址,对新石器时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这些景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县内外享有盛名。

    百禾瀑布位于城西乡大龙村,大龙村位于太湖县城西乡偏西二十五里的太湖宿松两县交界处,属典型山区村。在这个山区小村落里,有一座石桥,年代不详,三拼麻石雕刻,看上去应该有些年代。

    大龙村有高耸入云的六省坡,风景秀丽的白崖寨风景区从此路过,一条大河蜿蜒而下,注入方州水库。雄伟的包公庙坐落于山间,有美丽的天然瀑布——百禾瀑布,今天卒子介绍的就是这里。

    百禾瀑布,是一处天然的瀑布。百禾瀑布地处太湖县山风光秀丽的深处,初夏进入瀑布,一股清凉沁凉内心,真是一处休闲好去处。

    雨天瀑布云雾缭绕,飘飘洒洒;晴天,极目远眺,尽览磅礴雄姿。站在百禾瀑布前的任何地方,呈现在你面前的都是一幅天然油画。

  百禾瀑布集壮美和秀美于一体,形态原始,山高水长,这里四面环山,群峰耸立。


(本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