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268|回复: 10
收起左侧

[旅行游记] 大龙山六明和尚石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13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龙山六明和尚石塔

第19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康熙元年六明和尚塔。

   
    大龙山康熙元年六明和尚塔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中间一条山岭岭脊上,想要到这里一睹真容,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六明和尚塔位于安庆宜秀区大龙山山岭的一条山脊上,清康熙元年(1661年)建,麻石方式和尚墓塔。下图中中间的那个就是远望六明和尚塔。



    在安庆大龙山山脊处,还有这样一幢老屋,麻石与土坯砖建筑。从土坯建筑看,黄土中夹杂着碎瓦片、碎砖碴等物,这是有一定岁月的建筑。


    六明和尚,想必是生活在明朝崇祯晚期时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和尚。目前,尚无任何资料。但从山凹间的一块巨石上可以看出,当初为建造石塔,徒弟们也是寻遍山间巨石,这块被凿开的巨石,可能就是当年的遗物。

    大龙山山凹处,溪水流过,巨石间,摸过那些堆砌了四五百年的石料,仿佛穿越了百年。

    在大龙山顶部,有一个巨石间的夹空洞,山脚百姓称为观正洞。洞内约二十多平方,高约四米左右,人工雕凿了麻石条挡住风口。


    六明和尚塔为大龙山麻石雕刻而成,底座为四方复式,体型较小,顶部有破损,整体较为完整,为清朝康熙元年建成。卒子与安庆广大文史爱好者希望安庆相关机构将此塔立为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明和尚塔,石制砌空心塔。高约二米,塔基直径约二米余,方形折角须弥座。

    上承四方形塔身,最上为盘式塔刹,刹座为圆形,在安庆石塔中较为少见,周身无饰纹。


    刹身成圆柱体,盘式,刹顶上覆盖圆盘盖。塔身南侧雕刻有塔铭,方形式承托塔铭曰:“传达磨正宗四十五世六明和尚 康熙元年八月 立。

    六明和尚塔,四角形石砌基台,石质基座雕刻云彩等纹饰。内部空心,原有六明和尚灵骨。

    六明和尚塔在安庆三次文物普查中,均没有被记录和发现,墓塔建于康熙元年。此次卒子发现六明和尚塔,为安庆大龙山又新增一处人文历史实物。

    据了解,达磨正宗是一个湮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派。在传承体系上,它直接源于临济宗,达磨又称达摩,此次石塔的发现,从一个侧面说明安庆禅宗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安庆的禅宗从二祖到各个派系,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现在的临济宗、曹洞宗等分支,在整个安庆宗教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size=0.83em]广告2.jpg (168.4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2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白麟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

第194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五横乡白麟村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

       这处地方,卒子已经介绍过三次。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白麟村大龙山狮山。今天卒子整个介绍一次。

    从白麟村穿过树林和茶园,深入溪林幽处,顺山而行,中间有一段路路况不佳。

    顺山道已延伸至海拔二百余米的地方,有一条长长的壕沟,这条壕沟围绕着半山有半圈。这条长长的壕沟,此前卒子也已介绍,卒子推断这条壕沟是百年前太平军与湘军作战时挖掘的壕沟。


    再向山上行,狮山分为上狮山和下狮山。上狮山就是大龙山最高峰三县尖不远,下狮山就在白麟村大龙山狮山天门与狮山飞石处。

    狮山天门,是狮山巨岩自然天成,今保存完成。狮山天门岩位于狮山顶部,一侧壁立千仞,一侧如狮子大口,是大龙山名胜之一。是大龙山五横乡最佳攀爬之所。

    大龙山狮山飞来石,是大龙山另一处别有景色的地方。大龙山为安庆城廓之天然屏障。大龙山西北岭风光秀丽,但要穿越大片带刺的灌木丛,还要走过很长一段杂树林。脚下野径断断续续,分岔也很多,方向不好把握。

    整个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从大龙山师山向下看到整个五横乡,山周二十五公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

    大龙山狮山巨石,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狮山上多峰、多壑、多洞、多景。古人赞大龙山其美为“独不类他山”。大龙山狮山巨石,狮山是大龙山的一个小山头,这里曾传说:石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大龙山很多山峰,西北部的狮山,又称师山,主峰下狮山,又称师山尖,海拔约五百多米。

    狮山曾是湘军曾国荃的瞭望哨。大龙山师山这边能看到原桐城县的罗岭镇,狮山山高千刃、起伏顿挫,是大龙山一处自然风光的圣地,与罗岭镇至五横乡交界处,海拔约五百多米,是怀宁县内名山之一。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公祠石鼓与石条

第194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曾公祠石鼓石条遗物。

    曾公祠,有安庆文史爱好者向卒子介绍,其位于安庆市迎江区,原建筑面积数百平方米。该建筑坐南朝北,建国成立后建学校使用。现为安庆市登云学校。

    近年来,随着迎江区倒爬狮街以南文化街区整修,民间相传该建筑为曾国荃专祠就浮出水面。

    曾公祠,建筑早已不存。但在登云学校后围墙上,卒子与安庆文史爱好者还是发现了当年的祠堂的石鼓与石条遗物。


    曾公,指曾国荃(1824—1890年),为晚清湘军的重要将领。字沅浦,号叔纯。封号威毅(伯爵),谥号忠襄。是曾国藩的九弟,贡生出身,曾因击败太平天国军队,累官浙、晋、鄂省巡抚,陕甘、两广、两江总督。所部号“吉字营”,死于任上。有《曾忠襄公全集》,参与编纂《湖南通志》、《山西通志》及《续纂江苏水利全案》等。

    曾公祠,原是清朝政府为纪念湘军首领曾国荃(1824-1890年)而建立的专堂,曾公祠大约建于一八八几年,为三进砖木结构的清式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数百平方米。曾公祠内的石鼓,青石制地,雕刻有云纹。


    曾国荃专祠是曾国藩九弟曾国荃的祠堂。清末,曾国藩和曾国荃镇压太平天国有功,曾在安庆久住数年。曾国荃死于任上,后,清朝光绪帝赠他为太傅,赐忠襄。为了纪念这个大清国的有功之臣,清朝光绪帝下旨建了曾公祠。

    曾公祠并不是曾家后人自己建造的家祠,而是皇帝恩赐的功臣专祠。因此,这样一个祠堂处处显示出皇恩浩荡,可想当年的曾公祠气派。

    曾国荃与他哥哥曾国藩一样,曾国荃也被民间的很多百姓视为杀人狂魔,安庆百姓曾给曾国荃起绰号“曾剃头”,曾国藩也是一样。

    在攻陷了安庆之后,他纵兵对城中的百姓和房屋进行了烧杀抢掠,一直进行了多天,一时之间安庆百姓饱受生灵涂炭之苦。


  即便是有了多场屠杀之后,曾国荃却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赏赐他太子少保的官衔,封一等威毅伯,赐双眼花翎,是那个年代清朝的官员很高的荣誉了。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板仓香果树瀑布

第194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塔畈乡板仓香果树瀑布。

    板仓香果树瀑布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塔畈乡板仓村。

    板仓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东南部,地处潜山市(县级市)、舒城县、岳西三县交汇地带。这个保护区以潜山板仓村为依托,面积一千五百多公顷。

    板仓自然保护区内山峦叠嶂,涧谷幽深,气候条件独特,生物资源丰富,加之森林茂密、人迹罕至,使得鸟兽云集。除有幽雅美的自然景观外,还有众多的人文景观,有斑竹潭瀑布、一线岗、三井洞、龙井潭、凤冠石、强盗坪、令牌石、冷饭店、老虎洞等。区内空气清净,环境幽雅,气候宜人,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也是游人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

  孝子洞、千层岩、仙人梯、红河谷、栈道、三叠泉、香果树瀑布、云海奇松、梦壁生辉。鸟语花香,绿树掩荫。
  板仓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别山东南部,地势陡峭,最高点为猪头尖主峰,海拔1539米,最低点海拔仅400多米,落差达1100多米。溪流依山势奔流直下,形成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众多瀑布群。这条瀑布叫双龙溪。

    香果树瀑布又称“红河谷”,河床底部为红色的钾长石,经洪水的常年冲刷,显得光滑平坦。这是一亿二千万年前富含钾元素的岩浆侵入原始岩体而成。到此处,大都脱光双脚到红河谷里溯溪,爽得不要不要的。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河上格城遗址与乐城堡

第194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后河上格城遗址与乐城堡。

    上格城遗址,上格城又称乐城堡。青城废县治。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中心乡后河东岸,相传为魏将曹仁所筑。明朝守将史可法为抵抗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重修。城依山傍水,城墙内外壁为青砖砌筑,内用夯土填实。面积约两万平方米。上格城有两门,东为大东门,西为大西门。南北各筑有一碉,谓南碉与北碉。城己毁,仅存城墙残体和清朝乾隆“祠塾碑记”一方。碑高二米,宽一米二,碑文为楷书,碑文736个字,完好如初,记载乐城堡重修和更名情况。1982年,县人民政府定上格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格城亦名乐城堡,太湖县与潜山县相连的山冈之上,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其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郭、亭、台、庙宇和祠堂的遗址,至今仍清楚可辨。这座城原有四座城门,城门皆为砖拱,大西门还有城楼,六柱支枋、飞檐翘角,正面系杉格门。文革十年浩劫,惨遭毁坏。

    上格城居山冈之上,居高临下,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河西为小池万亩平畈,东扼潜山、怀宁和望江等县通往太湖的大道,北边系广阔沙滩,南接连绵起伏的丘陵。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在庐州以南、蕲春以东的庐江郡争战激烈。魏将曹仁为控制庐州至蕲春的交通要道,在太湖小池驿附近修筑城堡,屯兵养马,与东吴孙权抗争。这个城堡就是上格城,后曾作青城县治,明清时改名乐城堡。明朝大将史可法凭借上格城抗击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湘军统帅曾国藩率军进逼安庆,北路围攻太湖县;太平军英王陈玉成会同捻军十万人支援太湖,在上格城附近连营百座,使清军被迫反攻为守。后人对上格城一带的战事良多感慨,清人陈于谦在《—亡格城吊古》中写道:“古戌凄凉驿路东,断烟荒草落残红。黄沙空掩征人骨,战马犹嘶野树风。归垒几家忘帝力,山城半壁藉天工。弧臣心事问流水,千古兴亡感慨中。”

    如今,上格城周围仍有许多固昔日军队安营扎寨而得名的村落和山冈,如广峰寨、应家寨、乔木寨、州囱岭、放马包和营盘岭等,它们和上格城的废墟一起,记载着古战场的硝烟,诉说着历史兴亡的故事。

    上格城始建于三国时代。旧《太湖县志》记载:“青城废县,在县东四十里,本魏将曹仁筑。”曹仁(168——223年),字子孝,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少年时期就好弓马戈猎。曹仁先后讨徐州、战官渡、守樊城、破襄阳,是曹操第一代大将之中唯一被封为大将军、大司马的人物。为抗击吴兵,曹仁在当时名为太湖左县即距现太湖县城东四十里处的小池镇中心村境内建筑县城———上格城屯兵练马。当时城墙内外壁为青砖砌成,内用黄土夯实,青砖每块重约二十斤,为地方捐赠。上格城西临一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当时城有东西两门及南北两碉。上格城亦名乐城堡,其一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城、郭、亭、台、庙宇和祠堂的遗址,至今仍清晰可辨。城门有四,城门皆为砖拱,大西门还有城楼,六柱支枋、飞檐翘角,正面系杉格门,可惜十年浩劫时惨遭毁坏。

    现城内幸存的一块清朝乾隆间祠塾碑记青石刻碑,高二米、宽一米二,碑文为736个字,完好如初。据《祠塾碑记》说,此城旧名上格城,唐武德间为青城县治,又名青城;明末,史可法抗张献忠部于此,重修城,更名乐城堡。泰始二年,复设太湖左县于乐城堡。


  据当地书籍记载,三国归晋后,战火熄灭,当地居民改上格城为居民点,据险拒匪,至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太湖一分为二———青城、荆阳,上格城为青城县址,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青城并入荆阳,上格城逐渐衰落。明末,右佥都御史、兵部尚书史可法在安庆、池州等地与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部队对战的时候,史可法重修上格城。在上格城,史可法与张献忠展开了激战,城堡失陷,一切城郭亭台付之战火。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的英王陈玉成又在上格城一带与清军进行了激烈的拉锯战。这年八月,清廷令曾国藩援皖,镇压太平军及捻军。曾即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定攻皖战略后率军由湖北进驻宿松,并令福州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驻扎于太湖县城西境内的八里岗,后分别移师至太湖新仓、岔路,与曾形成三角之势包围县城内的太平军。为接应被困之军,十二月中旬,英王陈玉成率军由安庆向潜山、太湖进发,捻军也组织部队扑向太湖,曾即命多隆阿、鲍超抵御,陈玉成在上格城一带建筑了应家寨、何家寨、广峰寨等(这几个山寨卒子此前已经介绍)。城内太平军得到援兵已到的消息即变包围为反包围,内外夹击鲍超。在多隆阿的援助下,双方死伤无数,僵持不下,只得就地修整。第二年年初,再次决战于上格城与小池驿一带,陈玉成寡不敌众,伤亡数千人后不得不边打边退至安庆。

  关于上格城还有一段凄惨的故事。据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回忆,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可没敢在上格城附近烧杀抢掠,因为一九四二年一小股日寇想进“城”骚扰时,突然城墙上出现一巨人,手持大刀,怒目圆睁,日寇被吓得屁滚尿流,夹着尾巴逃跑了。传说这是魏将曹仁显圣,不容许日寇侵犯他的同胞。当地百姓对曹仁的敬重从该地上格寺里供奉着曹仁的牌位就可见一斑了。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柘山三善寺七僧塔

第19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山三善寺七僧塔。

    三善寺七僧塔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柘山村。


    柘山村,柘这个字安庆话念榨,位于安庆市城东三十六里处,又名柘涧山,属于丘陵地带,东面与长风村、营盘村交界,南与元桥村接壤,西与高松村毗邻,北与柘林村一河之隔。

    长江岸边,清朝康熙初期有一座名为三善寺的寺庙,那时长江边一片滩涂,江边淤泥上草木繁茂,浓荫匝地,极目远眺,只见长江波光帆影,湖边绵绵群山,美景尽入眼帘。


    自古以来,长江北岸的安庆,是繁衍人类最多的地区之一。长风乡在长江这里拐了一个大湾,历史上多次被洪水冲垮河堤,百姓捕鱼时常在江边寺庙祈祷平安。

    三善寺就是长江边一座建在滩涂上,靠近长江的寺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只知道清朝康熙年间,寺庙里有几十位僧人,供奉神灵保佑周边百姓。

    清朝雍正年间,一场史无前例的洪水冲垮了长江河堤,将三善寺冲毁,不幸中七位寺中僧人被洪山冲到二里地外的柘山一片竹园。


    洪水中,柘山百姓从洪水里捞起已经窒息而圆寂的七位僧人,在一片小山丘脚将这七位僧人埋下,洪水退后,请匠人刻字“七僧墓”。

    经过了数代人的不断耕耘,柘山村渐渐成为长风乡一带油粮和人口富庶的地区。九十年代,在居士们努力下,又重修了七僧墓,并在墓上建亭。

    重建后的三善寺七僧塔,实际是一个六面空心、高约二米多的墓亭,当地百姓取名“三善寺七僧塔”,并立碑纪念。
    柘山村,还有几座近代修建的土地庙,有一座就比较特别

    叫二甲土地庙,庙虽不大,却是当地人祈祷的圣地。据说早年,有人拆迁此庙,刚刚抡起锤子就打到自己的手,后不得不停止拆迁,原地又重修了二甲土地庙。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6-18 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洪岭刘家寨遗址

第1976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洪岭刘家寨遗址。

    洪岭刘家寨遗址位于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红星村山顶间。六年前卒子曾到访此地,一共到访三次。



    刘家寨位于红星村东北部,其东南面是陡峭山崖,西北面地势险要,只有南面有一条山岗较为平坦,山寨门槛有一块二百多平方米的平地,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

    刘家寨历经沧桑,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但仍保留残垣断壁和石墙等遗迹,是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据《明史》和太湖县乾隆年间出版的《县志》记载,在明朝崇祯年间,一伙从江西鄱阳湖流窜至太湖县的贼寇逃至石霞山后,在刘家寨安营扎寨,侵害周边百姓。

    时任太湖县令杨卓然带领三百多名军民到此进行围剿,因贼寇人多势众,凭借刘家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军民始终无法攻破贼寇防线,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下,大将军史可法带官兵驰援,经洪家岭血战后,将贼寇围歼消灭,周围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现存的刘家寨遗址,卒子曾多次考察,该遗址位于小池镇红星村洪岭组刘家山山顶。现存残墙数段,高约三米,墙体宽约二米,寨南门尚存,门高约一米五,寨址占地面积约四百四十余平方米。

    洪岭刘家寨遗址位于红星村山顶间,全寨为陡峭石山,主峰海拔五百余米,山间多石,下临深渊。


    古时,红星村不叫红星村,红星村是解放后改名红星村,此处原叫洪岭,上山仅小路,村民以布绳攀援至岩顶,顶宽可有百米。

    因地处峭壁之上,一夫可守。从明朝开始,此地就有强人在此立营建寨。


    洪岭刘家寨与山背后的营盘寨两寨有山路相连成环抱的形态。崖旁小路相通。

    太平军占领太湖县后,占领并改修了刘家寨,使得这处高峰形成了堡垒,太平军早年的都是广西人,他们制有自制土炮、劈山炮等众多火器。


    太平军转战大半个南方,只要占领有冶金基础的城市就开始铸炮,江西九江、临江、抚州、吉安、安徽安庆、湖北黄州、江浙苏州、杭州等地都被他们当成了火炮铸造基地。这些自制火炮被太平军带到山间、带到与湘军对垒的前沿。

    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七月,太平军从英山至太湖,此时这两地皆为安庆府管辖,太湖知县张宝熔率团勇出逃,太平军间道进城,焚毁县衙及粮仓。随即径趋怀宁江家嘴。同年九月,太平军占太湖。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太平军云集太湖县境,知县张宝熔请兵于庐州(太平军攻克安庆后,省会一度迁至庐州)巡抚福济。福济派知州博勒霍布及候选知州李元华带兵来太湖县,张宝熔为向导,从虚袭击,夺取县城。

    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十月二十三日,太平军四面云集,击毙候选主事祝澄鉴于斗角山,傍晚时分才占领县城,斩杀博勒霍布、张宝熔及典史鲁纯信,把总赵鸿猷、范履祥,训导沈周丙,千总史克谐等。激战中,清军死者数千人。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十一月,巡抚福济又遣李元华拔潜山,乘胜攻太湖,知县是一位姓蔡的官吏,他在整个太湖县四周建工事、筑长壕抵御太平军,久战久胜,太平军失去县城。

    洪岭刘家寨就位于太湖县与潜山县之间的崇山峻岭之间,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十二月,太平军攻克潜山,李元华令霍山团总刘遐志往救,刘被伏兵击毙。


    此时,太平军已来太湖周边扎寨数座,屯兵数千,将李元华围之数重,清兵粮草耗尽,伤亡惨重,李遁走英山,太平军再次占领太湖县城。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清兵副都统多隆阿自楚来攻,驻兵宿松县。总兵鲍超驻宿松县二郎河,县团勇设卡应之。十月十五日,太平军攻破太湖县新仓镇卡点,斩杀练总何清岳、胡恒来、汪发乾、汪咸林、何元珠等。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十一月初五,太平军攻破东西长冲卡,斩杀练总黄泽笏、王德润、徐艳培等,杀死勇丁无数。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三月,太平军一部驻太湖县南阳河,扼险立寨。团勇乞援于楚军,楚军丁锐义、余际昌与乡团联合共战太平军。



    此时乡团选壮健者三十余人,攀石壁而上,抢先拥入,楚军继之,兵营被击破,太平军北撤三十里。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由英山县来太湖县,三天后与楚军丁锐义、余际昌战于白洋关。八月,清廷派浙江布政使李续宾由英山进攻太湖,扎营于城北法华寺,法华寺卒子曾介绍过,是刘家寨不远的山间一处寺庙,此地也是山多林密,多隆阿、鲍超率兵会之,进逼城下,十六日城破,太平军向东北退走,李续宾乘胜追至舒城三河镇,陈玉成将其紧紧围住,杀李续宾于乱兵之中。陈玉成掉头乘胜南下,复占太湖县,逐清军于宿松县。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曾国藩自楚进军县八里岗。多隆阿扎营于太湖县新仓镇,鲍超由棋盘石渡河扎营于岔路乡,成犄角之势以围县城太平军。陈玉成率部万余人来援,驻扎小池驿,此时太平军多在红星村、红旗村一带,就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刘家寨,连营数十里,鲍超前往小池迎战,被太平军围困,超粮草几断,多隆阿率马队送盐米以资。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多隆阿与太平军激战于花山尖,为太平军打败。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二十五日,多隆阿从新仓渡河,与太平军战于余贯嘴后佯败以诱,候选道蒋凝学伏兵于两翼,鲍超突围而出,太平军与之激战失利,伤亡甚重,退往桐城。太湖城为清兵占领。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6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湖龙王尖

第200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

连湖龙王尖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官桥乡连湖村山顶。

    枞阳县连城村的一排排山中最高的就是龙王尖,龙王尖属大别山余脉。龙王尖顶有很多大石头,龙王尖的山峰不算太高,却云雾缭绕,此地一游别有一番风味。


    枞阳县官桥乡连湖村,顶部就是连城山龙王尖的顶峰,巨大的石头相叠,耸入云端,回过头来俯瞰整个连城湖,湖面广阔,景色秀丽如画!龙王尖海拔约三百余米,为大别山的余脉,站立龙王尖,能够看到四周全县与安庆杨桥镇的面貌。

    据资料记载:龙王尖是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的山寨,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清朝政治腐败,社会动乱,太平军据高建立龙王尖瞭望岗,后在背坡处建营寨。清军攻下枞阳县之际,太平军也败走营寨,此地就渐渐衰落下来,后有周边百姓借此地生活至解放后。


   城龙王尖是整个枞阳县连城湖的要塞,北枕大小龙山,南瞻长江天堑,东眺连城湖。原山顶建有石条,周边约有一个余平方公里。虽然倚山踞岭,耸立在群峰之上,也不能保证不被攻破。

    资料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英王陈玉成部、忠王李秀成部、东捻赖文光部,曾先后多次攻克枞阳县龙王尖。


    清朝咸丰七年(1857年)一月,太平军将领李秀成、陈玉成在枞阳镇望龙庵召开军事会议,商定战略大计,是为第一次枞阳会议。会议后,陈玉成自枞阳向东,恢复无为、巢县,攻占庐江后抵桐,与李秀成夹击清军,桐城围遂解。

    望龙庵与龙王尖此地相距约五里路程,太平军对龙王尖极具战略位置。太平军率重兵把守此地。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会同各镇守将黄文金、李世贤、韦志俊等百余人于枞阳望龙庵召开会议,共商军机,誓约会战,是为第二次枞阳会议。会后,各路大军依议行动。九月破清军于浦口,十二月大破湘军于三河镇,解除了天京与安庆之围。此时,龙王尖背坡已修建营房多间,常驻兵将多人。

    清朝咸丰九年(1859年)六月,太平军再次进攻桐城东乡(今枞阳县);七月十二日,从孙家畈攻占周家潭,歼灭练勇二百二十一人。一年后的六月,清提督杨载福,候补道彭玉麟统领水师入长河口围攻枞阳太平军,此时清军与太平军在连城湖遭遇;湘军曾国荃部从孔城攻枞阳,攻克后,驻扎白鹤峰。


    此时,连城湖上的龙王尖又再次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清军湘勇曾国荃派人筹款修筑枞阳长河堤,在关帝庙前筑横堤,使长河水倒灌十余里,以利水师守枞阳,从而堵截安庆太平军。


  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十一月,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兵围攻枞阳,与清将杨载福、李承漠水师大战于莲花池,失利,退至七里头、松茂岭,后撤走庐江。莲花池与连城湖本是一个水系,相通相连,水军在湖面交战,立于高处的龙王尖对战事一目了然。

  清朝咸丰十年底,英王陈玉成部将刘玱琳率兵一千余人在马踏石(今官桥乡连城村)、黄马河遭清军多隆阿兵伏击,损失惨重,刘玱琳被迫逃往安庆北面集贤关。


  无论是太平军当年能够倚山据岭,还是后来太平军的失败和东西捻军的覆灭,龙王尖也逐渐失去了据长江、控连城湖存在的意义。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1-22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卒子走遍安庆,你要是将军就好了,那还不骏马伺候。
 楼主| 发表于 2021-3-28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安丁家山古树与潘母寿坊

第2035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永安丁家山古树与潘母寿坊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永安村。
    今天卒子通过介绍旧时安庆丁家山保,来看看安庆民国时期的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封建王朝时代长期延续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特征是以“户”(家庭)为单位。


    汉朝时期五户人家为“伍”,十户人家为“什”,百户人家为“里”;唐朝时期的四户人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时期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元朝又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到了清朝,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由此建立起了保甲制度。
    安庆的保甲制度在民国成立之初,由于受西方影响,渐渐废弃了保甲制度。国民政府成立后,规定区以下每百户为乡(镇),乡镇以下每二十五户为闾,闾以下每五户为邻。卒子介绍的丁家山保就有闾保立誌就是印证。


    安庆丁家山保是民国保甲制度的缩影,时任民国政府蒋介石兼总司令的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颁布《剿匪区年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联保连坐。
    经过安庆等地的保甲制度的推行,到了民国二十三年,国民党通令各省市切实办理地方保甲,保甲制度才推向全国。


    安庆的保甲制的基本形式是十进位制为单位,也就是说以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十保以上为乡镇。以后鉴于各地地理、交通、经济情况各异,在实行“新县制”时采取了有弹性的办法,规定“甲之编制以十户为原则,不得少于六户,多于十五户”,“保之编制以十甲为原则,不得少于六甲,多于十五甲”。
    那时的“乡(镇)与现在的乡镇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民国时期的乡镇以十保为原则,不得少于六保,多于十五保”。保设保办公处,有正副保长及民政、警卫、经济、文化干事各一人,保长兼任保国民兵队队长和保国民学校校长,与乡(镇)长一样,亦实行政、军、文“三位一体”,保长通常由当地地主、土豪、顽劣担任。


    保甲制度实行“管、教、养、卫”并重原则,使保甲制既服务于“自治”,亦有利于所谓自卫。“管、教、养、卫”是蒋介石提出的。
    丁家山保,位于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永安村境内,就是在现在宜秀区检察院、宜秀区法院至安庆一中新校区一带。


    丁家山保内现存一棵二百年古树,古树见证了太平军驻扎和若干事件的发生。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驻扎在集贤关一带,其中一支就驻扎在丁家山。丁家山,人口稠密,有粮有田有房,太平军驻扎此地与清军对峙。
    在丁家山一处路口,有一座巨大的石碑,仔细观看,这是一座民国时期丁家山保闾保立誌的潘母余太夫人八十寿坊。整个牌坊为白石构建,高约二米,坊上图案均为浅浮雕,有“团形寿纹”、祥云等图案。


    两中柱刻“巾帼拯哀鸿阴德流芳寿金石,彤文传篆乌遐龄晋祝永山河”对联。


    潘母余太夫人寿坊整个寿坊高大雄伟,古朴典雅,庄重肃穆。横额团形寿坟高浮雕图案活泼生动,细腻丰富,技法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潘母余太夫人八十寿坊立坊时,潘母余氏已是八十五岁高龄。其子是前清朝官员之母身份接受封赠。当地闾保立誌建坊更是对潘太夫人余氏相夫教子、勤俭持家、德高望重、寿登期颐的最高奖赏。

    安庆丁家山保的保甲制度的推行,起到了稳定社会的积极作用,再由当地的闾保建坊则反映出安庆作为安徽省省会在推行保甲制度的更为特殊的作用。


(本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