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315|回复: 4
收起左侧

[旅行游记] 浮山总岩“多景洞”摩崖石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17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浮山总岩“多景洞”摩崖石刻
第19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总岩“多景洞”摩崖石刻。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皖中偏西南、长江北岸的白荡湖滨,原安庆市枞阳县浮山镇。在此再次重申,浮山是安庆的浮渡山,不是铜陵的浮山!


    浮山是一座沉睡亿年的古火山。遗存下来的火山口、火山钟、火山渣(浮石)及溶岩流向,龟裂纹路和断层裂隙,均为全国罕见。

    浮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早在晋梁时期(266年——557年),浮山就建有寺庙。晋梁以后,经过开发,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左光斗、张英、方苞等。


    浮山山体主要由浮山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组成。岩层种类自上而下为浅紫红色薄层粗面质凝灰岩,浅红色、肉红色块状粗面质凝灰角砾岩,肉红色块状粗面质熔结凝灰岩,浅肉红色块状粗面熔岩、角砾集块岩和粗面质凝灰岩。共厚约一百米。


     浮山著名岩洞共一百零八,其中大者为岩,小者为洞,习惯上称为“三十六岩”、“七十二洞”。


    这些岩洞星罗棋布,蔚为奇观。有的玲珑娇巧,常为文人墨客所居;有的博大恢宏,有的如拱桥连蜷,垂宇如悬,如室如堂,遂为天然的庙宇。

    这些岩洞,系两度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胜景,极尽鬼斧神工之妙。或一岩集数岩,或一洞兼数洞。洞尽即岩,岩穷即洞,万户千门,绕云架壑,空谷回廊,奇丽多姿。

    观音岩(卒子早前已经介绍)古名“啸月岩”。岩上还有一块清康熙年间,浙江萧山陈三辰所提“别有天”三个遒劲有力的石刻字。


    岩西侧石壁洞开,自然形成园门,门两侧有一副名联“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是清人黄文炳撰刻。洞口北上为“云锦廊”,廊尽处为“听溪岩”。岩后有一石台,昔为供奉观音处,今岩壁尚存大士像影。


    总岩,又名多景洞,在观音岩西壁,长不满二米,但聚小洞百余,形如蜂房,缩全山岩洞之形于一洞之中,故曰“总岩”。


    观音岩的西壁有一小洞,长不到两米,是总岩又名多景洞。洞内聚集小孔百余个,形如峰房,摩刻较多,上有石刻“浮山会景”,仿佛浓缩了浮山的全景。有诗刻“尺寸山始终,图经备于此,予请易其名,其名曰石史”。半月洞,与观音岩圆门隔峡相望,高二米五,纵四米,横七米。洞北还有“西风岩”、“飞珠泉”、“一览洞”等胜景。
[size=0.83em]39.jpg (586.97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4 分钟前 上传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湾赵宝龙烈士墓
第19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经开区菱北办乌岭社居委乌岭迎宾古树。


    乌岭迎宾古树位于古树新苑内,这里原是乌岭村村部附近的二棵神树。乌岭社区古树是二棵“大腕明星”,小区里的居民称呼其为“古树神”和“土地神”。


    在古树新苑内草地上有一座四层高台,高台之上是一棵大樟树和一棵石楠树,长的枝繁叶茂,整座高台几乎都笼罩在其树荫的范围之内。
[size=0.83em]IMG_20200409_083203.jpg (724.4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color=rgb(153, 153, 153) !important]1 分钟前 上传



  
    二十年前,经开区成立还建安置指挥部,当年卒子曾参加这里的建设,时任指挥部的领导要求保护古树,所以将当时的乌岭窑厂爆破拆除后,仅留下这二棵古树,随后还建小区建成后取名“古树新苑”。在大樟树的旁边还紧紧依附生长着一棵个头相对娇小的石楠树,为安庆市三级古树,树龄七十年。
    两棵古树就是建在土地中间的山坡上,后来以山坡为基垒起了高台。在村民的眼中,古树不仅是村里的一道风景,用当地居民的话说,两棵古树已经成了小区居民的许愿树,附近其他小区的居民也有慕名前来祈愿的。

     乌岭社居委这二棵古树,一棵为树龄一百六十余年的二级古树香樟树,另一棵是树龄为七十余年的三级古树石楠树。古树新苑完整的保护了古树,给安庆人民留下了一份厚重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4-10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乌岭迎宾古树

第19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经开区菱北办乌岭社居委乌岭迎宾古树。


    乌岭迎宾古树位于古树新苑内,这里原是乌岭村村部附近的二棵神树。乌岭社区古树是二棵“大腕明星”,小区里的居民称呼其为“古树神”和“土地神”。


    在古树新苑内草地上有一座四层高台,高台之上是一棵大樟树和一棵石楠树,长的枝繁叶茂,整座高台几乎都笼罩在其树荫的范围之内。

  
    二十年前,经开区成立还建安置指挥部,当年卒子曾参加这里的建设,时任指挥部的领导要求保护古树,所以将当时的乌岭窑厂爆破拆除后,仅留下这二棵古树,随后还建小区建成后取名“古树新苑”。在大樟树的旁边还紧紧依附生长着一棵个头相对娇小的石楠树,为安庆市三级古树,树龄七十年。


    两棵古树就是建在土地中间的山坡上,后来以山坡为基垒起了高台。在村民的眼中,古树不仅是村里的一道风景,用当地居民的话说,两棵古树已经成了小区居民的许愿树,附近其他小区的居民也有慕名前来祈愿的。


     乌岭社居委这二棵古树,一棵为树龄一百六十余年的二级古树香樟树,另一棵是树龄为七十余年的三级古树石楠树。古树新苑完整的保护了古树,给安庆人民留下了一份厚重的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冲“皇藏峪”四面寺遗址

第2036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湖滨四面寺遗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晋熙镇湖滨村(原高冲村)青岩组,是一处遗址。


    今天卒子介绍的四面寺位于四面尖山山腰,四面尖山因其“形方而锐、四周如一”,故名“四面尖”。主峰海拔509米,有石桥、古刹、浮屠、皇藏峪等景点,其中有名气的要数“皇藏峪”,它是唐宣宗李忱避难的地方。



  据《太湖县志》记载,唐玄宗第十三子李忱,登基前,曾在山腰上的“四面寺”当比丘避祸,所以“四面寺”又称“仁皇寺”,寺所在地称“皇藏峪”。唐宪宗当政时,宦官干政,皇嗣争夺皇位。“甘露事件”之后,李忱不远万里到太湖诗言志:“穿山渡石不辞劳,到底还他地步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史称宣宗“器识深远,备知人间疾苦”。他于公元八五九年下旨重建“四面寺”,并钦定十二根大石柱,每根横截面近半个平方米,长十二米。重建后的寺庙,改称“大中寺”,显得特别雄伟高大,别具一格。后大中寺被毁,原十二根大石柱,现仅剩一根独立于山野之中。


    “四面寺”位于晋熙镇高冲村四面山,建造年代为唐朝至清朝,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据旧《太湖县志》载,寺始为唐大历年间法智禅师建;咸通五年(864年)重建。



    清朝《古今图书集成》有载:“唐武宗会昌年间,唐光王李忱(唐宣宗)为避宫廷之争,隐光韬晦,祝发南游,曾隐于太湖县四面寺”。宣宗继位后,为纪念在此为僧的难忘岁月,于大中十三年(859年),旨建大中寺,并钦调汉白玉石柱十二尊,在原塔院基础上建两重殿,并题有大中十三年建石碑。故该寺又名“大中寺”、“仁皇寺”。

    四面寺及法智禅师塔于唐懿宗咸通五年、元大德八年(1304年)、至正元年(1341年)、明天顺元年(1457年)几次重修或扩建。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寺毁于太平军与清湘军之役,仅存下院、僧舍数间。清朝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四面保捐资复修上下两幢。文革期间,寺院被毁,法智禅师塔被炸。现仅存一顶重五佰斤重法智禅师铁质塔顶(1987年由县文管所收藏保管)。


    另有一尊唐朝石砌六角形舍利塔一座、清朝光绪年间石砌花桥一座、唐朝修建石砌地道一条、唐宣宗钦敕石柱一根。现破垣残壁清晰可见,到处是废弃的石雕像、石塔砖块及石块构件等。该寺建筑年代久远,从遗址尚存墙基、建筑构件、石柱、石塔等分析,可见当年寺院建筑的宏伟和香火鼎盛的历史光景。

    四面寺是太湖县保存状况最完整、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遗址。2004年8月,太湖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朝乾隆《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山,县东北十五里,形方而锐,四面如一,自麓至巅有石磴、石桥、古刹、浮图诸迹,崖谷幽深,竹林丛茂,士人多读书其中,唐宣宗尝游于此。”



    四面寺位于四面山的山腰,寺三面环山,西与龙山宫、凤凰山相连。寺内有一石洞,洞顶用石条覆盖。洞壁以石块砌成,传说能通几里外的龙山山崖的西风禅寺。寺后就是皇藏峪,因唐宣宗尝游于此而得名。站在寺前,美丽的太湖县城尽收眼底。寺后四面山顶,现建有广播电视信号发射塔。



    宋朝著名地理学家王象之曾到太湖四面山实地考察过,在他的《舆地纪胜》卷四六中,有三处提到了四面山,其中在《碑记》中,清楚地写着“四面山大中寺唐碑,在太湖县北十五里,寺有古碑,题大中十三年建,咸通五年重修。又,大观知太湖孙勰记云:大中者,宣宗也,其微时,尝避祸削发为比丘,周游天下,筑庵隐于是。”文是“大中十三年建”,是指这年扩建。


    西风禅寺珍藏的大藏经收入的《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其中有“四面山昙靖禅师”和“唐宣宗皇帝”。海会寺珍藏的大藏经收入的《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八人”,其中有“白云昙靖禅师”和“唐宣宗皇帝”。两个不同的版本,表明宣宗是杭州盐官齐安禅师法嗣,只是同门师兄昙靖有法号有“四面山”和“白云”两个不的称号。
    四面山的塔为法智禅师舍利塔。《佛祖统记》载:“大中十二年,敕天下诸寺修治诸祖师寺塔。”太湖县广大绅士即遵旨大兴土木,于大中十三年(859年)建成了七宝庄严的大中寺,立起了砖制七层、高数十米的开山祖师法智禅师塔。宣宗为表达对四面山的铭记和对佛教的尊重,特旨从京城运来了十二根方形大理石柱,做为大殿立柱,用宣宗的年号做为寺名。大中寺是在四面寺的基础上建成的,当时建有上下两院,咸通五年(864年),唐懿宗再次对大中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还刻制《大中碑》,此碑后因战火损坏。

    进入宋朝,特别是宋中叶,四面山大中寺丛林可谓高僧云集。当时大中寺又恢复了四面寺的旧名。临济宗八代传人、杨岐派二代传人白云守端住持海会寺期间,即多次到四面山大中寺说法。守端的弟子法演得法后曾驻锡四面寺,白云守端有诗《送四面演长老》。而法演弟子佛眼清远禅师悟道后,也隐居于四面山四面寺,并作有《题四面山法智禅师塔》。


    白云守端、五祖法演、龙门清远、法云法秀等禅师,在当时都属于佛教领袖,他们先后在四面山四面寺开设道场,讲经说法,开示大众,引来学人无数。四面山四面寺与邻近的白云山海会寺、千佛寺、龙门寺、独阜寺一起,构建成皖西南地区重要的禅宗道场,为我国佛教文化,特别是临济宗杨岐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国十年《太湖县志》记载:四面寺“咸丰五年寇毁,仅存下院僧舍数间。同治十一年,四面保各户捐资复建上下两重。庙前花桥系光绪二十年邑绅刘子芸倡捐众姓助资添建。”清朝咸丰年间,四面寺在太平军与清军的激战中遭毁,后复修。一九三八年六月和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日军先后用飞机对太湖县城进行了六次轰炸。四面寺也遭受到彻底的破坏。上院成为一片废墟,下院屋面炸毁,仅剩下十二根大理石方柱。

(本篇完)

发表于 2021-3-31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翦佰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