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273|回复: 10
收起左侧

[岳西风光] 朱屋燕子岩观音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9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朱屋燕子岩观音寺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848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朱屋燕子岩观音寺。
    朱屋燕子岩观音寺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莲云乡朱屋村燕岩。
    燕子岩观音寺,临朱屋河,这里原是潜山县。
    据说,观音寺始建于唐朝五代十国时期,现有一千多年历史。
    历史古迹为历史上留下了一双三寸金莲,观音菩萨脚印。
    燕岩上有禅宗二祖道场,下有三祖道场,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古刹历经沧桑,几度兴衰。
    殿宇年久失修,漏雨参水,佛事萧条。九十年代初,由当地百姓自发筹资兴建观音寺。

    现观音寺已重建大雄宝殿,本焕长老舍利塔,天王殿、藏经楼、僧寮居士竂等。
    朱屋村位于岳西县莲云乡的西北角,由原莲塘、通真两村合并组成。最高处岗竹岭海拔1050米,最低处珠屋河400米。
    朱屋村在黄沙岭以南,由莲塘冲、张冲、陈冲等几条山冲组成。
    朱屋有一处名为燕岩的景区,这里原是森林原始,生态系统完整,地势险峻,因有一处酷似脚印的石头,传说是观音菩萨脚印三寸金莲脚印。
    燕岩为森林景观,品味较高,是一处观赏自然生态风光的理想胜地。

    燕岩为森林景区,是大别山深处的一处岩石。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8-19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棠溪翰林孙绍文石鼓与孙氏宗祠旧址

第1849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池州市查回孙氏宗祠旧址,特别介绍的是那只旗鼓。

    孙氏宗祠旧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山区里。

  “池阳柏岩老派”一世祖“楚公”为吴国孙休之子,是富春郡移民安徽池州地区的孙氏后裔。翰林孙绍文石鼓位于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一个小山村境内。前不久,卒子专程拜访这里。

    翰林,是古代封建社会学位名。可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时,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翰林学士,专掌内命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极端机密的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明朝,翰林学士作为翰林院的最高长官,主管文翰,并备皇帝咨询,实权已相当于丞相。清朝沿用明代制度,设置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进讲经史,以及草拟有关典礼的文件,称为翰林。

     孙绍文,清朝嘉庆年间翰林,生卒不详,世代书香门第,为孙权后裔。自幼饱读诗书,年长好学。从乾隆年间开始参加乡试,屡落屡考,至嘉庆年间,已经年迈九十岁时,仍参加嘉庆帝的殿试,嘉庆皇帝见孙绍文已垂垂老人,特赐恩科翰林。

   现位于池州市多地的孙绍文石鼓均为孙绍文恩科翰林后,特命匠人制造分送池州境内的各个孙氏祠堂。

  孙绍文石鼓直径为一米左右,孔径为四十公分左右。青石制地,高约八十至九十公分,重约一吨余。为整个皖西南最大的石鼓之一。

  孙绍文石鼓为清朝嘉庆年间,池州孙绍文中翰林后,在年迈九旬有生之年,为考功名,屡落屡考的见证。虽年迈不能为清廷效力,却一生为功名而努力,不失为一种进取的精神。

  孙氏祠堂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深山之中,深山里的孙家村是一个有着二百多户的小山村,绝大部分人都姓孙;下图石础是孙氏宗祠内厅石柱础。

  村里至今留存着非常破败的孙氏祠堂,由于地处深山祠堂已经年久失修,里面堆放着杂物,至九十年代,孙氏宗祠已经完全倒塌。

  孙氏宗祠现保存着当年宗祠的大梁等木梁,粗壮的木梁是当年在深山中砍伐的百年以上贵重木材,精心雕刻而成。

  这些巨大的木梁,孙氏后裔仍保存在屋内。这些巨大的木梁上的木雕为清朝中期的精品,而且是件件都是精品。

  其中一根木梁,长约十余米,经过数百年的风化,仍未见一丝虫蛀。

  原祠堂门厅外的一对抱石鼓,为清朝中期石雕精品,现散落在孙氏宗祠一角。

  此抱石鼓上有精美的雕刻。虽然雕刻的并不十分圆润,却能清晰的游龙与白虎的威严。

  散落在一边的还有同时期的石柱础。均是采用了当时百里外的白石雕刻而成。

  下图是孙氏宗祠的第二进与第三进,而今祠堂只有残垣断壁。整个宗祠宽约为二十余米,进深约为四十余米。

  这样大的宗祠,当年在此村居然有三个。可见当年孙氏在贵池区的人丁兴旺与繁荣。

  孙氏宗祠地面采用的三合土,经过数百年仍坚硬如初。

  这是孙氏宗祠所剩下原一进门厅的一面壁墙。当年,在一进门厅与门楼之间,建造了这间宽约为十多米的建筑,现不存。

  富春孙氏宗祠是孙氏从浙江富春(富阳)迁徙而来的,郡望为富春郡,孙权的后裔都聚集在富阳的龙门镇。

  孙氏,现早已迁出这里,而倒塌的孙氏宗祠也渐渐消失在历史车轮里。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梅戏艺术馆藏珍品
第185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馆藏珍品。
  位于安庆市湖心中路的黄梅戏艺术中心,有一批珍贵的馆藏珍品,通过这一件件艺术的珍品,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安庆与黄梅戏。今天卒子通过一件件安庆各县不同时期关于黄梅戏艺术的展品照片,简单说一下安庆与黄梅戏之间的联系,仅是个人看法,欢迎交流。
  黄梅戏,最早称为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与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经过清军、太平军战乱时期需求,得到发展壮大,在水运交汇的安徽安庆怀宁县石牌一带推向顶峰。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也有黄梅戏的表演团体。
  从历史看,黄梅戏是民间的一种自娱自乐的哼唱小调,从艺术的角度无法与其它四大剧种相并。但正是因为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
  据说,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或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朝民歌的发展、元朝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时期,黄梅县戏风更盛。
  太平军驻守安庆时期、后来清军驻守安庆时期,文体娱乐活动极少,带兵打仗的太平军和湘军将士们在婚丧大事中,往往要民间戏班表演助兴,久而久之地方小戏经过匠人们的不断深研中,将原来老戏新唱、新编小戏,使得打仗之余将士们唯一消遣的精神生活之一。
  黄梅戏前身是地处鄂皖山区百姓的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来统称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
  经长江传播到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传播。
  清朝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为中心的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四个历史阶段。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安庆。
  解放以后,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民国九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一九五九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朝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
  石牌,安庆地区中部的一个乡镇。从岳西县流下的二条河流经潜山县汇集到石牌,再与太湖县长河水在此交汇,历史上,石牌靠水运繁荣一时。
  石牌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荟萃,素称“戏曲之乡”。哺育出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了黄梅戏;“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这里曾诞生了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国剧大师”杨月楼(卒子曾介绍过),也孕育出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
  清朝乾隆末期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从来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
  从清朝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二百多本,俗称“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
  黄梅戏题材主要取材于真人真事,如《过界岭》等。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等。
  民国时期,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彩腔曲调欢畅,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它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峰汪爷庙旧址
第1852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老峰汪爷庙旧址。
  老峰汪爷庙是旧称,新建的寺庙叫汪洋庙。汪洋庙位于安庆经开区老峰镇境内,其前身是一座为纪念江南黟县登源里人汪华而建的庙祠。
  在安庆东面老峰镇,规划中的安庆四中新校区和华师大附中就位于经开区两区共建和平还建点二、三期还建点一侧,不远处远远望去,一望平坦,一个高高隆起的土丘上,一座寺庙矗立的平畈上,这就是汪洋庙,旧称汪爷庙。
  汪爷庙现已不存,在它基础上建起的汪洋庙早已与原寺庙大相径庭了。卒子几次路过这里,终于在周六工作之余到访这里。在与汪洋庙现任主持释师傅交流后,才知道这里的前世今生。
  汪爷庙纪念的原来是汪爷,又叫汪公,汪公原名汪世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单名汪华。在安庆,卒子此前已经介绍过多座汪公庙、汪爷庙、汪华庙等,其实都是纪念汪华。
  汪华是江南黟县登源里人(今绩溪县瀛州人)。隋朝末年,朝纲不振,汪华率众高举义旗,占据歙州、宣州、杭州、睦州、婺州、侥州六州,建号吴国。保境安民,造福一方。
  唐高祖武德四年(622年),汪华顺应民意,奏表归唐。唐高祖李渊下诏嘉奖,封歙州刺使,总管六州。后封上柱国,越国公。
  汪华死后,徽州民众为纪念他保障当地未受战乱之苦,在州衙之西建祠供奉。后六州民众封其为汪王神。安庆本属江南,故各地建有汪公庙或汪爷庙就不足为奇了。
  宋、元、明、清历朝帝王也多次加封越国公汪华。越国公汪华成了江南的保护神,尊为汪公大帝或徽州太阳。东南各地乃至贵州的一些地方都设有汪公庙祠。据说,安徽现在汪姓人中,大多是越国公汪华的后裔。
  老峰汪公庙最初为老峰几户百姓所建。据传,老峰一带的百姓先祖多世代为农民,其开垦滩涂,在长江边兴修河堤,经过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几百年生息,终于将老峰一带建成现在的规模。
  安庆老峰原属古怀宁县渌水乡。民国初期,今安庆市城区大部分仍为怀宁县各乡,现在的龙狮乡和老峰镇大部分主要是古怀宁县渌水乡,其四境范围与清朝比有较大变化。
  据了解,“安庆城内外,北至渌水乡十里铺,东抵断碑,西尽七里亭草场,循洲滨而南逾海口,过江至杨家套、大石矶,接东流县境。渌水乡东自断碑,斜渡大江越来字洲,接贵池县境,又由贵境北渡大江至下新河埂,与桐城县接壤,北自十里铺至集贤关总铺,越门山循大龙山,沿石塘湖界河桥接桐城县境,西自蒋家塘在城乡境,沿石门湖向西迤北至车泉涧,接大丰乡境。”

  汪爷庙就兴建在渌水乡土坝,汪爷庙旧庙八十年代重修在土坝一侧。据现八十多岁的老峰百姓介绍,一九五五年在大洪水后,汪爷庙被拆除,庙像被毁,砖瓦被搬至老峰兴建粮站。附近百姓把庙里的设施搬运回家。
  一九九七年后,马鞍山僧人释师傅从九华山来此重修庙宇,在经开区领导的支持下,新的庙祠终于落成。溪水环绕,拱卫老峰,面对长江。

  新修汪爷庙,称为汪洋庙,寺庙一角,有从土堆里挖出的原庙里的圆拱门门顶半圆石一块。

  新修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座清朝石狮,石狮高约一米,宽约五十公分,厚约七十公分,白石雕刻而成。
  原寺庙有多块捐碑,由于时代久远,风化严重碑上的字迹已经无法辨析,从石碑的风化程度看,应该有二三百年历史。

  寺庙一角,有一块小小的介(界)碑,这是原汪洋庙与四周百姓屋基的界址。在大殿内,释师傅向卒子介绍一把从附近百姓家化缘而来的一把民国捐椅,此椅造于民国乙卯年(1915年),已有百年历史。椅靠上雕刻有文字,汪圣大帝宝座,是姓汪的百姓在百年前送到汪爷庙的物件。
  在重修的庙里,有一尊石像,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婆婆在房屋拆迁时送到庙里来的,从这尊石像看,应该基座是一尊骑马俑石像,俑头、马首部、尾部均被损,从石像看应该有数百年历史,下方有“阮”字。后在俑头部重新安放了石俑首拼接成一尊石像。
  在寺庙其它地方,均有不同时期的石柱础等原汪爷庙残件,现被释师傅妥善保管起来。现在的汪洋庙,是汪爷庙口音变化而误称的寺庙,新修建的汪洋庙宏伟壮观。
  背靠龙山长相伴,
  一条长江常辉映。
  前接巨石山灵气,
  后承经开区光华。
  面对大电厂四塔,
  迎来四中华师大。
  辰伴辰钟迎日出,
  暮随暮鼓送晚霞。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岭头高楼大屋(举人府)
第185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岭头高楼大屋,又称举人府。
  岭头高楼大屋又称举人府,位于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余井镇岭头居委会。徐高楼大屋在平静与亲和、古朴与幽静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这里现称高楼大屋居民组,高楼大屋前有四棵古老的香樟树,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一棵树高达十五米以上,树围约是成人腰围的八倍。此前,卒子已经介绍过。
  在四棵大树之间,对称摆着两个扁圆形石鼓,靠南面石鼓的一侧刻着“乾隆壬申恩科举人徐安国立”,距今已有二百六十个年了。与卒子清朝先祖孙绍闻石鼓一样,安庆市潜山的这只石鼓也雕刻有名字,恩科举人徐安国。
  据潜山徐氏族谱载,清朝乾隆十七年(1752年),这里出了个举人徐安国,其母丁氏在此建起“高楼大屋”,完工后在大门两侧各栽下两株樟树,共四株。
    遗存在古樟旁的两座旗杆墩,八角形,高半米余,呈鼓形。其南侧旗墩南面刻有徐安国中举之记载:“乾隆壬申恩科举人徐安国立”。
  徐高楼屋位于余井镇岭头居委会高楼组,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为明五暗七进建筑,五架梁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结构,面阔十米余,进深四十四米,占地面积约二百多平方米。
  整个建筑大门平面为“凹”字形。中厅结构破坏严重,檐柱与内外金柱因腐蚀而被拆除,仅存六个柱础。
  大门前有两根石质八方形旗杆石保存较好,与门前四棵百年以上的老樟树,和一个月形水塘组成了一个建筑整体。
  徐举人高中恩科举人后,举全家之力做起这幢占地约二百余平方的厅房,门是双挑坐墩出檐,门两侧用封火砖墙。
  门内左右各有多间耳房。来人可从正厅左右山墙巷道出入通达内宅。内宅前有宽大的天井。正房后有后房多间。宅左右两侧有花园,该建筑按照封建礼制规定建筑设计,表现出徐举人的个性。
  现徐举人府也是潜山古村落之一。徐举人府也成为安庆一处颇负盛名的的古民居建筑,“举人府”在安庆地区也是较有规模的建筑了。
  “举人府”静静地卧伏在安庆潜山一个不知名的叫岭头的地方,门前是一个空落落的水塘。然而,当我走近它时,仍感受到了一股磅礴的气势。
  “举人府”使用的青砖是当地土壤主要为红壤的砖头,这种高品质的红土,可烧制出色泽亮丽、经久不衰的红砖,为潜山一带造出这样既牢固又美观的建筑。红色的砖墙在那个时代并不多见。
  卒子于四年前到访此地,推开那扇没有关严的木门,进入徐举人府中。但见门中有门,厅后有厅,恍若隔世。有些房间都没有住人了,墙壁剥蚀,有的堆放杂物,更多的则是空空荡荡。
  当年,这座大屋可是人丁兴旺、人流如织。它的每一扇大门、窗户,每一个空间、角落,都留下了昔日的生活印迹。
  “举人府”是二百六十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建造的,经过数年才陆续建成。当初的建筑规模并不甚大。随着后裔不断增多,才有了现在这座大屋规模的“举人府”。
  房屋的主人徐氏考中进士,便有了以后的仕途之路。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举人府”已经变成眼前的衰颓之相,再见到门前那对旗杆石,便是昔日显赫的象征。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家楼百年草叶榆树与百年枫香树
第185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杨家楼百年草叶榆树与百年枫香树。


  杨家楼百年草叶榆树与百年枫香树一共三棵,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龙潭乡杨家楼。
  在安庆地区的山区里,生长着这三棵茂盛的百年古树,一棵是枫香树,树龄在二百多年左右;一棵是草叶榆树,也在二百多年。另一棵是香枫树。
  百年枫香树树高约二十余米,胸径一米余,平均冠幅近三十平米,树冠投影面积近一亩。

  当地年长的老村民进述,百年枫香古树准确树龄为三百五十年左右。

  目前枫香古树枝繁叶茂,且无病虫害。

  这三棵古树,均为百年以上树木,为安庆地区古树名木,其中二棵为枫香古树,一棵为草叶榆树。

  这三棵古树均在一条长长的溪水边,成为一道风景线。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地维峰与日照峰
第185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地维峰与日照峰。
  前不久,卒子曾介绍大龙山地维峰山道。围绕着大龙山最高的二座山峰,很多网友并不陌生。至于它的前世今生,估计全安庆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清楚。
    大龙山地维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五横乡、杨桥镇、大桥办等乡镇办,山脉呈南北走向,与大龙山海拔最高峰日照峰(三乡尖)相邻。
  日照峰之西,为地维峰,名起与潜山县天柱峰遥遥相对之意。
    大龙山地维峰是日照峰一侧的形如锅底的山峰,山峰上有数座巨石。
  原南京军区军事基站在建设时就曾考虑过将地维峰山顶削平建站,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放弃,而改成其它位置,地维峰也有幸保存下来。
  与地维峰相邻的是大龙山最高峰日照峰,原称“三乡尖”,后误称“三县尖”,现建有建筑设施立于顶。
    大龙山群峰逶迤、岩嶂深秀,很多巨石常露峥嵘,多洞而别有天地。
  大龙山很多巨石均形成“冰石流”,形如石猴、石狮、石盘、石门、石树等形态逼真,姿态万千。
    据《安庆府志山川》(康熙六十年刊本)记载:“……其上多石,石多露,有峰,峰多隐,东数峰欲出,西数峰欲敛,朝夕多青碧色,雨霁望之,其色莹然,独不类他山”。这是目前安庆大龙山相对比较完整和客观的描述。
    大龙山不同于其它山川,大龙山更像是一头卧下的牛,整个大龙山峰更像是牛脊背,所以除日照峰外,还有其它好几座六百米以上的山峰并列排开,地维峰就是紧靠日照峰的一座山峰。
    日照峰位于大龙山脉中段,是大龙山的主峰,又称三县尖,原称三乡尖,解放后当地百姓误读三县尖,意在此可俯瞰桐城、怀宁、枞阳三个县,山顶奇峰险崖,怪石嶙峋,香花奇木,数不胜数。
    以日照峰为邻的是地维峰,地维峰下是大小数个山头,悬崖举目可见,或壁崖如削,或陡峭嶙峋,或相互对峙,或悬空欲坠,千姿百态,均以险称奇。
    日照峰和地维峰是整个大龙山最高峰,其前后左右共有山谷共有七条。这二座山峰相邻,相距不足六、七百米。
   大龙山为城廓之天然画屏。其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得名龙山。
  山周五十余华里,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枞阳和市区。
    安庆古人因受自然条件的因素制约,过去爬到大龙山顶见到日照峰和地维峰的机会并不多。
  古时,百姓立足山顶可览四面胜景,鸟瞰石塘湖粼粼碧波,长江风光和安庆市的新姿也全收眼底。
    大龙山自西向东绵亘起伏,山势雄伟,秀嶂叠峙,蜿蜒似龙,而日照峰与地维峰恰似大龙山的两个犄角。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0-6-14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叶湾梯田

第1975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叶湾梯田。

    叶湾梯田位于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唐湾镇叶湾村。

    唐湾镇叶湾村位于桐城市西部边陲,东与杨树村接壤,南与八一村接壤,西与长岭村接壤,北与大塘村接壤,平均海拔六百米。


    叶湾村环境优美,东面山坡海拔八百多米,山顶是远近闻名的棋盘石,其中还流传着古老的神话传说,山腰有几百年历史的古庵(黄石岩庵),同时境内还有叶湾梯田、龙井潭瀑布、叶氏享堂等丰富旅游资源。今天卒子主要介绍的是桐城百景之一的叶湾梯田。

    叶湾梯田是如此秀美,从山中流下来的溪水,灌溉着梯田,这片梯田有着数百年历史。大约五六百年前,江西的移民来到了龙眠山余脉这个边远山区,在这片荒芜贫瘠的山地面前并没有绝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开拓历程。


    移民们因地制宜,在坡缓的地方开垦出大片的土地,在坡陡的地方开垦出小块的田地,沟边、石隙也没有放过,为防止水土流失,每开垦一片就在田地周围砌起围墙,土地一层层地叠加起来,形成了满布山坡的梯田。整个安庆地区像叶湾梯田这样的围垦的地方非常常见。

    梯田是安庆地区很常见的围垦田地,但像叶湾梯田这样秀美的也不多见。叶湾梯田面积大,形状各异的梯田连绵成片,而且地势之陡,平缓的小坡自不必说,即使陡峭的崖壁,也能看见梯田亮丽的身影;梯田层级非常多,在一面山坡上竟能开辟出几十级的田地,可想当年围垦梯田工程的艰难。从唐湾的一棵大樟树下的角度看,层层叠叠的叶湾梯田,如山如海般奔涌而来,蔚为壮观。

    站在唐湾的公路边的山岗上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中,优美流畅的曲线依着山势,把山体切割成大小不匀、形状各异的梯田,一层一层、一圈一圈从山脚盘绕到山顶,梯田里开得正欢的油菜花,像一块块金黄色的地毯,旁若无人的从山脚一直铺陈到山顶,堤埂上还未泛青的枯黄茅草,像地毯的沿边线,补充着梯田中铺天盖地的金黄,整个山体就是一幅有着鲜明层次感和纵深感的立体画廊。

    老叶湾主要由叶湾大湾、潘上湾、潘下湾三个湾组成,其中,潘上湾又分成几个小湾。老叶湾以叶姓为多,潘上湾、下湾则多是潘姓、胡姓。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1-4-18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亭蜈蚣山

第2040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杨亭蜈蚣山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
    杨亭村处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五横乡。杨亭村有秀才洼、杨家亭子、王桥、蜈蚣山、杨家仓屋、邱桥、张家冲、鸡冠尖、张家祠堂、杨老屋、杨家衙屋、沿山铺等。
    安庆的地名,主要来源有两种:因形象或姓氏得名。因形象得名者,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如大龙山、蜈蚣山、鸡冠尖、纱帽山、象鼻马嘴、罗汉尖、马鞍山、猫儿石等等。


    蜈蚣山,山上并没有什么蜈蚣,或者说没有多少蜈蚣。其实是很多朋友误解这个名字了。这个山真正的名字是吴公山。

    很久以前,杨亭村山里有姓吴的人家住在山腰,再后来兵荒马乱的年代那个姓吴的一群人迁走了,来来往往又有很多百姓迁到这里居住,所以这座并不高的小山就以那个吴氏的姓氏命名的,这就是吴公山的由来!

    吴公山高不足二百米,一条山脊走到头,背阴的一面种着少许的茶叶树。这座山的东半面大多数大树都被砍光了,只剩下西面和东面接近中部的那部分比较茂密。


    五横乡杨亭过去还是非常荒凉,稀稀落落的散布着百余户人家,那时候仅有几间小茅草屋,据说神仙点化,在吴公山的一侧,有一座形貌奇特,酷似蜈蚣的山包,那便是五横乡杨亭村的蜈蚣山!

   
    蜈蚣山海拔208米,山体形似蜈蚣,地质主要由赤土构成。山上松木竹林,苍翠茂盛,繁阴密布。


    蜈蚣山,山如其名,蜈蚣山如一条硕大无比的蜈蚣,盘踞在杨亭,似乎在守护着五横乡的东南门户。山峦主脉弯曲扭动,主脉左右两侧,分别伸展出条条小山脊,如蜈蚣须脚爬动。
    从吴公山上流来的水,弯弯曲曲的绕过蜈蚣山脚下。不管是站在蜈蚣山脉上,或隔山远望,或从他山高处俯看,皆形如蜈蚣,惟妙惟肖,堪称大自然造化神功的奇迹!


(本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