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688|回复: 11
收起左侧

[岳西风光] 港河柳家老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19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港河柳家老屋
——安庆古宅系列
——附安庆地区“香火”由来
第1822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港河柳家老屋。下图为卒子站在公路边拍摄的港河柳家老屋图片,远处为港河柳家老屋。

    港河柳家老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菖蒲镇河港村,卒子于2014年5月24日到访此地。当卒子走近柳家老屋,这幢建筑于清朝中、晚期的老屋子与别的姓氏老屋仍略有区别,柳家老屋不设门楼,一进前加建脚屋。
    柳家老屋为二进五开间格局建造,无门楼。一进敞开式,设天井一间。房屋由河滩卵石为基础夯建而造,大量使用了土坯砖。柳氏以“安远家声振,河东世泽长”作为“香火”两边的对联。
    这里所说的香火不是供佛敬神时燃点的香和灯火,而是悬挂在安庆各地农村堂屋正中墙上的“天地国亲师”的牌位。
    柳家老屋建筑面积约有三、四百平方米。柳家老屋建在河滩边的一处坡地间。正门向东南方向,正门向前约四、五十米就是港河河滩。
  安庆地区各县市各乡镇不论是哪朝老屋,还是新做的楼房都设计了堂屋,在潜山市(县级市)、望江县等地也叫堂轩,每个堂屋都有“香火”,只是姓氏不同,“香火”两边的对联也不同。
     王氏“香火”两边的对联是“三槐门第,十榜人家”;蒋氏“三径家声远,九侯世泽长”;汪氏“平阳世泽传千古,越国家声振万年”;魏氏“鹤山授业崇朱理,虎观谈书论书经”;每个姓氏的“香火”都有自己的对联。也称姓氏中堂对联。
  “香火”对联主题是传达礼义忠孝,不忘祖先,爱族爱家的儒家思想,既表达家族来源于何地,又表达家族光荣历史,还表达家族教育主张。自家的“香火”自家不能写,哪怕你的书法水平再高,也要请别人给你写,这就是俗语“拿笔画人家香火”的来历。
  新居落成了,家族的人就张罗着送“香火”,过去是用两张红纸,请会写字的人,一张红纸正中上书“天地国亲师位”六个大字,两边分别写“九天东厨司命,本音堂上祖先”。一张红纸裁成三块,两块写姓氏对联,另一块写“紫微高照”,贴在香火头上。
    “香火”搭在椅子上,用大红把竹竿染红,绑在椅子的两边,两人抬着椅子,家族的人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送到新落成的堂屋,然后在东家喝“进屋酒”。
  过年时,接祖宗前,“香火”两边的对联要买红纸重新书写更换,以示对祖宗的尊敬。下图为安庆地区广大农村使用的石磨子。
  “香火”下面摆放着香火桌,香火桌上摆放着祖宗的牌位,腊月二十四接祖宗的仪式就是在堂屋的“香火”前进行的。
    柳姓最早繁衍之地在今河南北部和山东西部一带。公元前,鲁国被楚国所灭,柳姓有入居楚地者,至秦灭六国后,又有入居山西境者,后渐在河东(今山西境内黄河以东地区)形成名门望族。此后相当长时期内,河东一直是柳姓的发展繁衍中心,柳姓的许多名人也大都出自河东。
    唐朝以前,柳姓已入居四川、广西、福建等地;唐朝以后,柳姓称盛于南方,且分布极广。唐朝时期的一代书法家柳公权是卒子敬仰的圣人之一。
     宋元明清时期,柳姓名人多出江苏、安徽、浙江、福建等南方之地,柳姓多盛于南方。明朝柳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清朝居闽、粤之地的柳姓有入台、徙新加坡等地者。
(本篇完)


发表于 2019-7-19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7-19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9-7-20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家大屋“娘娘殿”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825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张家大屋“娘娘殿”。下图为卒子站在张家大屋“娘娘殿”前拍摄的图片,远处为张家大屋“娘娘殿”。

    张家大屋原是以张姓建的青砖土墙大屋,原建筑已不存。
    在张家大屋旁边,有一座道教的小殿,名为“娘娘殿”。建筑约有一百平方米,庄严神圣,气宇非凡,尽显天地与净土的浑然灵蕴。
    “娘娘”又指送子娘娘,又作送生娘娘、注子娘娘等,从字面解释就是“送人子嗣”的女神,是道教神之一。
    “娘娘”相貌端庄慈祥,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灾难。在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便前往救度,所以称送子娘娘。

    经典记载“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送子娘娘。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送子娘娘。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送子娘娘。便得离痴。”
    送子观音原是春秋时期楚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妙善。楚庄王为大女儿妙清、二女儿妙音、分别选文、武状元为婿,又打算为三女儿妙善招一位夫婿进宫,以继承王位。
    妙善从小吃斋信佛,根本不愿成婚,一心想削发为尼。楚庄王施之家法,妙善宁死不从。楚庄王怒气之下,命她饮剑自刎。但剑在她的脖子上,不仅没有伤害她,反而自断成上千节。
    十恶不赦狠心的父亲又下令把她闷死,让她的灵魂意外下了地狱。掌管地狱的阎罗王好心却又使她在南海普陀山复活(普陀山在浙江省杭州湾外的东海中),复活时站在普陀山一水池中的莲花上。终于妙善在普陀山修成佛。
    佛教传入内地后,佛和菩萨的形象逐渐为国人所熟悉。多数佛都是从印度传来的,而“送子观音”的形象,却是内地佛教所创造的。
    《法华经》中说:“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民间“送子观音”的由来。
    观音赐子画面始见于陏唐,明清时期“送子观音”抱婴形象出现最多,并为民间尊奉。只要众生心存善念,时时称念观世音名号,学菩萨行、修菩萨道,即可所求满愿、事事顺意。
    “送子观音”俗称“送子娘娘”,是抱着一个男孩的妇女形象。“送子观音”很受内地妇女喜爱,信徒们认为,妇女只要摸摸这尊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横山抗日英雄下士列兵农有德等烈士墓
——安庆近代斗争系列
第1828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横山抗日英雄下士列兵农有德等烈士墓。

    安庆与桐城之间,有一座名叫大横山的小山丘,是双港、练潭之间的独立横排山峰,因形成南北屏障而得名。今天卒子介绍的抗日下士列兵农有德等烈士墓就位于大横山顶部二座山包之间的脊背处。
    大横山一山兀立,控扼了安庆至桐城的东大路,历来为南固安庆、北卫桐城的战略要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抗战时期,国军为保卫这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曾与日军多次展开激烈战斗。
    大横山有着重要战略位置。1938年6月,侵华日军占领安庆。为了控制白兔湖、嬉子湖、高赛湖等沿江湖泊,打通贯穿安庆至武汉的桐城东、西大路陆上通道,日军从安庆经东西大路向武汉运送兵员、战略物资,直逼武汉。
    1938年秋,日军两次派兵进犯大横山。为保卫大横山这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国民政府先后派出安徽省保安第五团、国民政府军第四十八军一七六师等部队在此驻守,并在山上修“之”字形环山战壕四道,筑碉堡四座,其中主凋堡设在岭头制高点上,面积为四十平方米,以此阻止日军进攻。
    1938年至1944年间,国军与日本侵略军在此反复展开争夺战,有史可查的大、小战斗就达七次,其中较大的战斗有两次。
    1938年9月,日军两次进犯大横山受阻,他们并不死心。1939年秋,日军对驻守大横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疯狂的进攻。日军进攻大横山,因中国军队英勇抗击,日军进攻受阻后,转而攻占了罗岭徐家祠堂、横山铺等地,杀人放火,无恶不作。
    1939年9月28日夜晚,驻安庆日军三百余人经预谋,悄悄地潜至练潭镇附近,向练潭镇发起猛烈进攻,并占领了该镇。天亮时分,日军又向大横山发起进攻。
    驻守练潭大横山的国民党军队和安徽省第五保安团奋起反击,抵制住日军的入侵。国军176师526团团长莫敌率部在日军必经之道布下伏兵,待日本士兵一到,子弹倾泻而出,打得日军措手不及。经过一昼夜激战,毙伤日军二百余人。国军乘胜追击,收复了被占领的练潭镇。日军此次进犯,因损失惨重,宣告失败。
    1942年夏,盘踞在安庆的日军第116师团两个中队为扩张战果,乘坐汽艇由长江北上进入桐城境内的白兔湖。当时驻白兔湖西岸的176师527团第3营在团长杨创奇上校的指挥下,退至湖边大横山上设伏,击溃日军,毙伤日军甚多,查被击毙日军中有佐级军医一名。
    1944年3月2日,驻安庆日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三步兵旅团一部决定乘汽船沿菜子湖进犯罗岭。勘察到敌情后,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与国民党176师527团决定联手狙击。国军设伏于大横山东北麓村庄,利用有利的地形与敌军展开了激战。由于敌军的进攻十分猛烈,战斗进入短兵相接阶段。战斗结束后,国军共打死日军二百余人,打伤百余人,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短兵相接的过程中,176师下士农有德等在危急关头,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战后,国军指挥部在大横山南坡建有在此次战斗牺牲的农有德等抗日阵亡烈士墓,立有碑石。墓、碑至今尚存,每到清明,安庆各地民众均上山祭扫。
    “在大横山保卫战中,中国守军伤亡千余人,日军也付出死伤近千人的惨重代价,日军称‘大横山’为‘大虎山’。”抗日军民始终扼守大横山,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打通贯穿东西大路,并由西大路进逼武汉的狼子野心,切断了日军由东西大路从安庆向武汉运送兵员、战场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阻止和消耗了西进的日本军队。
     在大横山山顶的两座山峰之间的脊背处,埋葬着抗日英雄下士列兵农有德等烈士墓,这些烈士墓碑遭岁月风蚀,他们无论是哪支部队,却都是抗日的中国人。
     在大横山山顶战壕、碉堡依稀可见。旧址坐落于大横山南坡上。遍山树木葱茏,野草丛生,山势异常陡峭。在“抗日英烈永垂不朽”纪念碑的下方,是抗日英雄农有德烈士的墓和碑。
    卒子走近观察,看清了碑上的字迹。虽然有些模糊,墓碑的正中间刻着 “下士列兵农有德烈士之墓”十一个繁体字,旁边刻有日期“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字样。墓碑经历了岁月的风蚀,碑的四周和表面已有部分残缺。
    大横山上有二三条长长的沟壑。据了解,这就是当年作战时所挖的“之”字形战壕。此外,几座废旧的碉堡完全倾圮,只剩下一堆乱石。
    1944年春,新四军与国民党军队在大横山东北麓村庄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国民党一七六师下士农有德等人被一小股日军阻击在一山坳处,战士们身中枪伤,却拼死奋战,眼看弹药用光,农有德拉响了手榴弹,与日本鬼子同归于尽。”
    中国抗日军民始终扼守大横山,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打通贯穿东西大路,并由西大路进逼武汉的狼子野心,切断了日军由东西大路从安庆向武汉运送兵员、战场物资的一条重要通道,阻滞和消耗了西进的日军。
  在大横山保卫战中,国民党抗日部队第一七六师、安徽省保安第五团,新四军四支队、桐城抗日学兵队、新四军沿江支队,以及广大抗日民众,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统一战线,在此献身的共产党人、国民党抗日将士及抗日民众,将如同大横山一样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
——安庆古墓系列
第183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位于安徽省原安庆市枞阳县柳峰山脚下。   
     据了解,陶氏祖源于江西浔阳汉初大司马陶舍。
          卒子曾介绍过的皖桐白杨陶氏宗祠在枞阳县(原桐城东乡)项铺镇龙虎村陶家东边。旧址和照壁墙保存完好。
     据了解,“皖桐白杨陶氏”即今项铺镇龙虎村和白石村的所有“陶”姓族人。
    “皖桐”即安徽桐城邑,过去枞阳属于桐城邑,解放后区划调整,枞阳从桐城划出单独成县;“白杨”即白杨里,“白杨”是地名,即今天的项铺镇白石和龙虎一带;“里”是古代的地方行政组织,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相当于现代的社居委或村民组。
    “皖桐白杨陶氏”的一世祖是陶福五公,大约在元末明初年间,明朝开国功臣陶安因斗争牺牲,被朱元璋贬到桐城做县令。
    陶安世居姑熟(今马鞍山当涂县),溯江而上来到桐城县境,路过白杨,见白杨山川秀美,山水清佳,此地宜居,便将长子陶福五从姑熟带到白杨安家落户。
     六百余年间,人丁数万,散居在安庆各县市区、庐江、舒城、青阳、黄山等各地。白杨陶氏祠堂坐落在项铺镇龙虎村。
    另据《明史•陶安传》记载:“子晟,洪武中为浙江按察使,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陶安的小儿子犯了法,家人受到株连,于是便四处躲藏,逃到安庆桐城投靠叔叔,后来定居藕山万桥的竹欃。
    据《定山陶氏宗谱》等史料记载,皖桐白杨陶氏是始祖陶舍的后裔。
    始祖陶舍,公元前二二五年出生于江西的浔阳(今九江市),是汉朝的开国元勋,《高帝功臣表》称:“汉初以左司马从高帝破伐,封愍侯。”陶舍的儿子陶青,汉景帝时为丞相,提倡黄老哲学,主张无为而治,“扫除繁苛,与民休息”,为相时颇有政绩。
     陶青育有六子,其中二位是陶敏和陶偃,由此以后,便形成各宗各支,皖桐白杨陶氏为陶敏的后裔。
    以始祖陶舍为第一代,后人基本都居住江西的浔阳。
    汉末三国时期,陶敏的后人陶讚从江西浔阳迁居到今安徽、江苏交界的丹阳,此后,陶氏有谱系可考的便形成了“浔阳”和“丹阳”两个宗派。
    陶舍公的第二十五代,丹阳陶氏部分族人又迁徙姑熟,即今天的当涂县境。
    陶舍公的第四十九代后人陶福五又从当涂迁徙到皖桐白杨,即今天的枞阳项铺镇。
    柳峰山陶母吴太夫人墓位于柳峰山山脚,占地约十平方米,为高高垄起的土丘。下葬时间是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百华古道与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

——安庆古道与石刻系列
第1834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大龙山百华古道与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


    大龙山奇峰俊秀、怪石嶙峋、树木葱郁、洞峡幽涧,被誉为“独不类他山”。下图为远望三叠石。


    据清朝康熙《怀宁县志》龙湫图为证,龙湫池为一条明清时期的旅游古道,是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线路。此古道位于大龙山百华村境内,故百姓称为百华古道。


    百华古道全长约十华里,从现在的百华村龙王庙开始计算,经过约十里路程,可达地维峰峰顶,再经过大龙山三乡尖等山峰,可到达杨桥镇、五横乡、罗岭镇等地。


    卒子曾多次到访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旅游古道,寻访先人足迹。这条古道有着详实的史料记载,这条古道是安庆周边最美的古道之一。


    百华古道是明清时期达官显宦祈神祭拜之旅,文人墨客寻古访幽之旅,是大龙山最古老的旅游古道,这条古道上有雨苍亭即龙王亭遗址,分为上观和下观;


    上观有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土地庙、龙泉庵、“忘归”石刻和八方殿,下观有龙湫池、龙王庙、金银观、木鱼石、板仓石(仓门石)、半升子等。


    三叠石“君恩山重”石刻位于大龙山主脉西麓大龙山镇百华村境内。景区内有奇峰、怪石、溪流、瀑布、石刻等景观。白龙溪贯穿百华村境内,溪流下方有一深潭,名曰“龙湫”,传说湫深无底,传说直通长江。


    大龙山白龙溪两侧风景优美,有飞来石、灵芝石、洋船石、驼鹿石、蓬莱仙石等景观。摩崖石刻是该景区的另一特色,“君恩山重”、“忘归”等石刻都具有历史典故。


    据明朝《怀宁府志》记载“龙湫”也叫“龙潭”、“龙井”,相传为赤龙口。“龙湫”旁有石刻记载“龙井一丈五尺深,千秋万代育龙孙”,潭中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


    摩崖石刻“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刻于龙王庙后山二百米处的三叠石上,背山临壑,突兀孤立。


    每块巨石平均约二十四个立方,花岗岩,字系清朝时期清廷官员,安庆府任职的黄熙瓒所书。


    据《清实录乾隆朝实录》卷之七百九十七记载,丁亥。谕、向来绿旗世职。无承袭罔替之例。每念官弁等。果能宣力效忠。勋猷卓越。则国家延赏酬庸。谊难歧视。前经降旨、将黄芳度、张勇等、特予加恩。并令军机大臣、会同兵部、详查国初以来。凡有功册可稽者。分别等差。通行列名具奏请旨。兹据覆奏、内有殉节阵亡之张国彦等十七员。又军功较著之惠应诏、……黄熙瓒等、十四员。核其事迹。或致命疆场。克昭义烈。或折冲阃外。茂著勤劳。均宜锡以殊施。俾臣工共知激劝。所有张国彦等子孙。甚其世职有尚应承袭者。俟将来袭次满日。著加恩各赏给恩骑尉。其现在袭次已满者。亦著一体赏给恩骑尉。并准其世袭罔替。庶荩臣后裔。得以长荷渥恩。副朕格外嘉绩褒忠之至意。



     黄熙瓒,福建人。曾在安庆府任职,为清朝康熙年间清廷官员,任职时间不长。“君恩山重”石刻是清朝初时,在安庆府任职的黄熙瓒书写,并命匠人雕刻在百华古道上观的三叠石上,每字约近一平方米,双勾线刻,为安庆市区最大的石刻。


    “君恩山重”石刻楷书竖写,双勾刻石,每字一平方米,字体雄浑端庄,厚重圆润。在此更正一下网络上各类错杂的不正确信息,黄熙瓒,并非明司礼,其名黄熙瓒,并非缵。


     龙湫附近四周石壁峭立,高五、六仞,泉北有高峰耸立,涌泉、飞瀑出自其间,终年奔流不息。古人的题词石刻给这里增添了迷人的魅力,游人至此,无不顿时立生怀古之情。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芦塘古民居遗址
第1880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与安庆市芦塘古民居遗址。
   芦塘古民居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村高山之间,原有一片古民居群,是在明朝中期而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现已不存。仅留有清朝石门墩一座。
   四年前,与一位网友一同到天堂水库游泳,游到古民居时,与正巧原民居后人介绍,“这里,现指楼堂,古时有一座小小的水塘,长满芦草,称为芦塘。先辈们用勤劳聪慧,用种地在这里积蓄了几十亩良田。
   在山上还有二个村民组,几十户人家。他们家在这里原民居是七十年代建造,在原屋基上,还留有清朝的石门墩。
   据老人回忆,在这片山凹处,原有十几户人家,山上还有几十户人家,通过一条细细的山道,补充日常给养。
   老人的先辈在这里建造了这幢古民居,民居布局讲究,四周建有麻石条的围墙,正房、厢楼基座都是使用了麻石砌造而成。就连阶梯、基石、垫石都是麻石。老建筑在解放初期就已经毁损,七十年代在原屋基边建有民居。
    安庆有大龙山,海拔近七百米,而宣店这一面,靠大龙山一面,这里林木成荫,气候凉爽,非常适合居家、避暑。山上有一个村叫楼堂村民组,原先叫芦塘,是一个以地为名的古村落。
    这片古民居坐落在山凹间,房子呈阶梯式分布,为山区典型的夯土建筑,赭红色的墙体历经岁月洗礼,显得粗犷而斑驳,夕阳下愈发显得沧桑。
    现在房前屋前,被九十年代蓄水而建的天堂水库占据。站在天堂水库边,一到草长莺飞时节,桃花、梨花竞相开放,红得艳丽,白得素雅,交相辉映,古村落被映衬得绚丽多姿。
    这里的古民居背靠大龙山,面对空谷。古民居构件粗旷、这里原先住过殷实富足人家,可以想象出当年鸡鸣犬吠、聚族而居的热闹景象。
    芦塘地势较为平坦,只有一条不大的山路与外界沟通,环境清幽。原先芦塘有三个古村落呈三角空间布局,各自相距约三、五里路。如今,古村落都已人去楼空,一片沉寂。
    古民居隐藏在山坳中,周边古木参天,绿树环抱,环境十分清幽。村落视野极其开阔,站上高处,青山、河流、水库尽收眼底。
    因为地理位置险要,出可攻、退可守,解放前这里曾是土匪窝,因历史原因,如今早已成为回忆。
    随着城市化浪潮不断推进,古民居里的村民绝大多数都已迁居到山下成为居民,只有偶然间还有部分留守老人回来看看原住房。
    传统农耕文化已渐行渐远。一年又一年,山上的花儿开了又谢了,那位身体硬朗的老爷子回到山间劳动了,落日余晖中,古村落凝聚成岁月长河里一抹美丽的缩影,冲淡了人们的乡愁。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段山二级古树百年黄连木
第188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走遍安庆》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民间部分,在搜集与整理“卒子游记”中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描述,感谢大家的指正。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与安庆市段山二级古树百年黄连木。


  走在正在平整的段山村一片空地工地上,有一棵高大的古树高高耸立在一个土墩上,要知道为保护这棵古树,经开区管委会还是费了很大的心思的。

  位于经开区老峰镇西北部的段山村,成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段山村处于东部新城区范围内,在近年来的棚户区改建项目中全面拆迁,土地已全部征收。如果没有经开区管委会坚定的保护意识,在寸土寸金的土地财政中,这棵古树早已不存。

  安庆经开区老峰镇段山村境内的路边上,矗立着一棵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参天古树。数百年来,虽然数度历经战火硝烟和自然灾害,这棵古树依然顽强地挺立着,深深扎根地下,虬枝婆娑,丫杈环绕,枝干苍劲,飞鸟翔集。

  在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然而,今年这棵历史悠久、数次渡劫的古树正面临着一场“生存危机”。今年秋季以来,旱灾严重,这棵古树差点失水而枯,幸有经开区管委会有关部门经过协调,请专人浇水,古树复活起来。

  据卒子实地考察,这棵古树“胸径约半米,高约十米余,为名贵树种——黄连木,树龄大约在一百五十五年以上。”

  据了解,古树黄连木枝杈多,外形较大,材质坚硬,黄连木是漆树科黄连木属,为落叶乔木。枝叶繁茂秀丽,早春嫩叶红色,入秋叶变深红或橙红,其红色的雌花序也极美观。

  黄连木树体生长慢,寿命长。材质优良,耐腐性强,是名贵的雕刻、装饰及家具用材。抬头望一眼古黄连木葱郁深绿的枝叶,再看地面大片黄土显得格外刺眼。远处一台正在作业的挖土机还在平整着经开区土地。

  古树孤独挺立在一片工地上,远远地看到,一片空旷中一棵形如凤凰展翅的树木风中挺立。这株古树约有三层楼高,站在古树前,大片黄土裸露着,唯有这一株古黄连木孤零零地倚在一个斜坡上。

  黄连木,为漆树科黄连木属植物。据了解,黄连木生长较慢,寿命一般在三百年左右,据当地村民介绍,这棵黄连木矗立在此至少已有二百年历史。

  虽现已无法考查这棵古黄连木是当年祖先所种,却能够见证段山村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有关部门已经保护这棵古树。安庆市人民政府对这棵树挂牌,实行国家二级保护。

  古树能够得到保护,应该感谢经开区管委会领导对国家古树保护的意识。这棵古树也是安庆市区为数极少的黄连木,这株古树历经沧桑的故事。

(本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