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715|回复: 9
收起左侧

[岳西风光] 白石九老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7-9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白石九老亭
——安庆古坊系列
第1809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白石九老亭。

   白石九老亭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城西南冶溪镇白石村,世人称为白石九老亭,卒子于六年前到访此处。
   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面的小盆地里。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
   清朝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老后裔再次重修。
   九老亭为麻石建造,尖顶、飞檐梁架、四周栏杆均石质精凿,结构紧凑。亭中石碑上镌有九老姓名、年龄、功绩和此亭修建沿革。亭前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逸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
   九老亭,位于司空山北麓的冶溪镇白石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后于清朝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建。该亭坐东北朝西南,全部以石料建成,高约五米,结构严谨,古朴庄重,美观大方。
   九老亭支撑亭身的四根石柱均一尺见方、高三米有余,西南方向石柱上刻有楹联一副,联曰:“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柱距约二米,其间由四块长约二米、宽二十厘米、高三十厘米的石块连为一体。
   北面亭檐内侧有文字记载,大意为:清朝乾隆年间,白石坳郑氏嫡堂有兄弟爵一、伦一、象一、柳一、恒一、德一、明一、纯一、符一九人,人称“司空九老”,俱年逾八十,同举乡耆,钦赐登仕郎八品顶戴,绢帛米肉荣身。后裔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建石亭以志其事。亭顶屋面由十二块石板组成,飞檐戗角,宝葫芦塔尖。
      《岳西县志》载:“九老亭,位于县城西南一百七十里的冶溪乡(今冶溪镇)白石村。清初,有郑爵一嫡堂兄弟九人,皆年逾八十,生平不远游城市,秉性古朴,志乐山林,同居司空山北。每遇来往游客,便待茶引路,乐为东道主,人称‘司空九老’。乾隆年间,郑爵一之子宗绪建亭为九老憩息,故名‘九老亭’。”
      一座小巧精致的石亭,详细记载了当初九位耄耋老人的姓名、事迹。正面亭檐石枋上有该亭重建时道光皇帝钦赐的“皇恩钦赐”石匾,可见九老亭的规格之高,更可推测九位老人乐观豁达、慷慨无私的事迹在当时已是美名千里。
      在古代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下,一个小山村能够出现九个耄耋老人,在当时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能够造就该奇迹,与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密不可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司空山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自二祖慧可来到司空山弘扬佛法至清乾隆年间,已是悠悠数千年。千百年间,佛教文化和传统的儒家及其道家文化早已融为一体,广为传承,因而造就了这片和谐、安宁的人间乐土。
      再看九老亭的楹联,“谈笑讴歌,坐亭中无非乐地;栖迟偃仰,看栏外都是闲人。”大意是九位老人每天坐在亭内谈笑讴歌,该石亭成为他们快乐的地方。在亭内游玩憩息,感觉亭外来来往往的人们都不如自己安宁惬意,更觉得他们是闲人。该楹联将当时九位耄耋老人乐观豁达的心态,知足常乐的生活情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昔有行道人,陌上见三叟。年各百余岁,相与锄禾莠。住车问三叟,何以得此寿?上叟前致辞,室内妪貌丑。中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下叟前致辞,夜卧不覆首。要哉三叟言,所以得长久。”之所以感兴趣,一则文字通俗酣畅,二则阐释长寿道理,三则蕴涵人生哲理。诗作者应璩(公元190到252年) 共写了一百三十篇《百一诗》,可惜流传至今已很少。
   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其实长寿之人古代并不少。随采风团到冶溪采风之时,就瞻仰了位于冶溪河与徐良河分水岭上的九老亭。
  仅从清朝而言,一个家族能同时出现九位长寿男性老人,除遗传基因外,还应有冶溪山清水秀和居民心胸豁达、生活悠闲等原因吧。由此推之,九老亭虽然规模不大,掩映在农舍之间,却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7-9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潭黄家老屋(珍藏清朝中期寿匾两方)
——安庆古宅系列
第1810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龙潭黄家老屋。本文所题珍藏清朝中期寿匾两方已送至潜山市博物馆,原因也就是担心一但写出来,不法份子又有想法。

     黄家老屋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市(县级市)龙潭乡龙潭村下街组,原先这里是一条临河而建的古街。
     黄家老屋建在龙潭河右侧河谷台地上,背山面水,坐西朝东,面阔二十四米余,通进深三十八米,建筑面积约近一千平方米。
     黄家老屋屋前原为一条石板路,是旧时的通商要道,所以屋子前幢外檐采用重檐结构,方便了行人遮荫挡雨,形成了热闹的街景。老街街头立有一块石碑,所刻内容大概是为老街而立。
    黄家老屋建筑平面以“曲尺”形布局,为明三进、暗五进的明清建筑模式,双落翼式砖木结构。
    走进黄家老屋大门正面墙上雕有“福”字,据说是临摹乾隆皇帝的手迹。房屋并不是大门与二进的厅门垂直,而是往左拐,形成了另一个硬山顶照壁,檐下施墨绘;
    黄家老屋一进设有官厅,过去这里来往官员与屋主交流前,先到官厅整理衣物、备好礼物,再从二进门楼入屋。官厅横梁由几根立柱构成,采用了圆木雕刻方式,比较独特。这种老屋建筑模式在安庆地区并不多见。

    二进门楣与门框均为大青石,形成独特的门楼建筑,门楼上端刻“箕求丕振”四字。两旁黄有二位宋朝持物官员黑墨画像。上面则由五位宋朝官员走马图。
    黄家老屋建筑厅堂比次间宽大,用四根圆柱及两根山柱组成。檐柱直接立在石质柱础,柱础为圆唇八面开光覆盆墩,饰花草鸟兽纹。厅内梁架使用圆形断面,柁梁上横安隔架科一斗二升交麻叶式斗拱,用来分担屋架负荷。
    黄家老屋屋内卒子见到非常非常珍贵的匾额二方。一方为下图,“松餐芝润”四个大字。
    该匾额是由清朝官员屋主人弟兄李振庸送给黄家老屋的主人,当年这位李振庸的官职是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礼科掌印给中。进士出身是科举时代按照中式等第赐予的一种资历称号。宋朝进士分五甲,第五甲为同进士出身。明清两朝分三甲,第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由“掌印给事中”,为六科之负责官员。清初沿明制,设吏、户、礼、兵、刑、工科,合称六科,礼科的掌印给事中李振庸送由黄家老屋屋主人黄裕宏三兄及德配彭夫人五十双寿的贺匾。此匾为木质结构,阳刻小楷,大字使用木雕粘贴法,“松”字一角遗失。
    据黄氏老辈讲,该屋约建于清朝嘉庆中期,其建筑风格属于山区徽派的小式瓦作。在后厅与中厅间设天井,天井左右两侧砌蓑衣顶式槛墙,两边建二层花板阁楼。

    另有一块木制“稀龄洽庆”匾额。长约一米六余,宽约四十公分。木制,双勾阳刻。

    由清朝中晚期朝廷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曹芸湘送来的匾额。翰林院庶吉士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博士研究生。在所有的进士中,只有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 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庶吉士是明朝的储备干部,明朝不少宰相正是庶吉士出身。
    细看这块匾额也是一块寿匾,是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夏季时,经过卒子近四年的发现,这位叫曹芸湘的官员,在江西地方史志有记载,这位曹芸湘的清朝中期官员曾任江西省九江府知府。从这块木制匾额也可看到安庆府潜山县在历史上与江西省九江府的来往密切。

    黄家老屋最有历史价值的当然还是这座有着二百多年的门楼。黄家当年在这个头楼所用银两堪称巨资。下图为屋檐下的黑墨圆“寿”画图。  
    黄氏沿着龙潭河上游河段建起这幢老屋,龙潭河发源于大别山腹地,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蜿蜒二十余里,由西北向东南奔腾而下,沿途接纳鸳鸯河、逆水河、放马淌、祝家河、万涧河等十多条河流,两岸青峰入云,悬崖壁立。
    龙潭河顺流而下,山开峰退,豁然开朗,龙潭河灌溉着河两岸良田肥沃,哺育安庆的祖先。每逢夏雨季节,湍急的河水呼啸其间,浊浪翻滚,携雷带电,吞云吐雾,苍苍茫茫,蔚为壮观。
    龙潭河从上游两条山溪汇合的地方叫双河口,这里蔚丽深秀,古意盎然,风景如画。黄家老屋依河而建,依山傍水,坐西朝东。从黄家老屋设官厅判断,这是过去接待府县来往官员的地方,可见主人身份地位也不般般。
    黄家老屋门前这条锃亮锃亮的石板路,古旧而安静,原是龙潭老街的通商巷道,人来人往,所以沿街的房子一律采取重檐结构,卷草纹撑拱,菱角墙,披水檐一直伸出山墙之外,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
    从现存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判断,黄家老屋是一幢典型的清朝中期建筑。站在大门外看到里面的萧墙斑斑驳驳,进大门左拐是轿厅,站在轿厅中央,中轴线上的两井三厅一览无余。中厅立六根圆柱,五架梁加通雀替承重,两边木板墙保存完好。
     黄家老屋设有的须弥座式门枕石,一马三箭直棂窗,都颇具特色。四件匾额是清朝道光到同治时期的旧物,也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黄家老屋是龙潭古建筑群的代表性建筑主体,二零一七年七月潜山县人民政府将黄家老屋公布为第六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老屋白墙青砖黑瓦,小桥流水人家,这座单座古建筑均处于较好的自然保存状态,点缀着龙潭的锦绣山色,如诗如画。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7-11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
——安庆祠堂系列
第1811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

    明朝初期,贺氏作为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地。
    明朝、清朝以后,贺氏遍及全国各地,并有远播海外者。卒子于四年前到访此处。
    贺氏在二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才其中代表性的有三国时的吴国大将军贺齐。贺齐与卒子先祖同为吴国大将。
    贺氏传到北宋时期,出现一个著名词人贺公铸,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运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
    明未有农民起义军将领贺一龙、贺锦。
    贺氏是较早移民到安庆地区姓氏。之前,卒子曾写过数篇安庆地区的贺氏祠堂。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采用青砖小瓦建筑,马头墙高高耸起。
    安庆地区的贺氏自唐以来的历史并迁饶迁徙的过程大概如下,卒子前往宿松县趾凤乡实地了解,并在此前写过数篇关于贺氏祠堂的文章。
    某时期,贺氏由浙江先迁江西饶州,始祖伯龄公,初入赘王氏户籍,住在鄱阳县境内。
    后在江西的瓦屑坝聚集,从江西的瓦屑坝迁徙到宿松邑,从知章公下传二十九代至博公,始客居于宿松,娶吴氏。携眷定居于宿松高家大岭之青冈冲。
    元末战乱,寇入山东,诸县不保,贺氏一公与士民,坚守临淄不陷。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马头墙下的砖雕虽算不上精品,却也算精致。

    贺氏公终因忧劳成疾,告归林下,于明朝洪武己酉(1369年)卒,葬花园墩祖山。

    贺氏公其子名贺德麟,生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南冲周店贺氏祠堂旧址的石门框采用青石质地,上雕刻有福、禄、寿三个圆体字。
    因避乱迁邑北东山之南坳,现南冲境内。南冲周店贺氏祠堂内大量采用木材等建筑材料。

    贺德麟公披荆斩棘,独立门户。久渐丰盛,富甲一乡,于明朝永乐己丑(1409年)年七月十一日去逝,葬东山南坳。

    贺德麟公其次子旭公后代繁衍最盛,分布宿松县各乡镇,及安徽全省和外省陕西。

    趾凤乡南冲村有很多贺氏祠堂,有柏树屋贺氏上祠堂、下祠堂,还有今天卒子介绍的周店贺氏祠堂旧址,进出厢房的门均采用了圆券半圆形厢房门。

    周店贺氏祠堂旧址位于周店组,建筑建于清朝某个年间,具体年代不详。周店贺氏祠堂旧址有数百年历史,是一处研究安庆地区祠堂历史的活化石。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邓桥法雨庵旧址
——安庆寺庙道观系列
第1812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邓桥法雨庵旧址。

    安庆市怀宁县石镜山有巨石一块,平滑如镜,可照云彩,县志称其为“石镜涵空”,为旧时怀宁十二景之一。石镜乡因石镜山而得名。
     原怀宁县四乡八里之内,寺庙、牌坊、石刻、古桥、古墓葬、古遗址处处可见。
     法雨庵庵前,立有二块石碑。

     仔细一看,才得知,这二块石碑是原法雨庵圆寂的僧侣的墓碑。
     其中一块是清朝雍正年间师祖照广公的墓碑。
     另一块是清朝道光年间师祖燃灯大和尚的墓碑。
     始建于梁朝的法雨寺、莲花庵。法雨庵距今已经一千年。
    汉朝以前的井田河冶炼场,两汉的观铺、西涧古墓群。下图是法雨庵内的旧址遗存原寺庙内的石础。
    晋陵畈的晋太子陵,宋朝朱熹的山间讲学堂。下图为原法雨庵师祖墓前的望柱(百姓俗称华表)。
    下图为原法雨庵师祖墓前的望柱,民间百姓俗称华表。不知道怎么放置在水泥楼梯当护坡用。

    清朝的高脚枫古牌坊,近代高楼岭、饮马塘太平军屯兵遗址、陈独秀父墓……这些,都见证了怀宁独秀山作为名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今天卒子带大家看一看位于独秀山边的法雨庵旧址,现称法雨寺,坐落在独秀山山脚边,是独秀山寺庙之一。
    法雨庵始建于梁朝,历史上又称后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
    公元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实行两京制,东都开封(今河南开封),西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梁朝共历三帝,前后十七年。
    法雨庵重建于明朝末期。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法雨庵修韦驮观音殿,自此法雨庵基本建成。
    从法雨庵墙角的一块碑记可以看到,《重建庵所院田碑记》,所立时间为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兴修法雨庵大殿,故得今名。
    从碑记上得知,原法雨庵重建时,一共修建殿宇四间,全庵分列二层台基上,入门依次升级。前有韦驮殿,后有观音殿。
    从《建庵赎置院田碑记》看得知,从明朝末期至清朝初,独秀山一带,人口相对稠密,邻里之间常为院田之争闹得不可开交,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法雨庵为业上凭火林牌……
    清朝乾隆二十年(1755年),法雨庵功得碑记,已经详细记载了当年“秀三江士遐生员余……”等信息。
    清朝咸丰年间,法雨庵被太平军所毁。现在重建的寺庙是八九十年代由村民在原址上重新兴建的寺庙,与原法雨庵已毫无关联。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7-1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柳坪民国期间石桥
——安庆石桥系列
第1813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柳坪民国期间石桥。

    柳坪民国期间石桥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柳坪乡柳坪村。柳坪民国期间石桥是在民国期间建造的一座横跨长约十多米的石桥。
    安庆市宿松县柳坪乡是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下辖的一个乡。位于宿松县西北角,与湖北省黄梅、蕲春两县毗邻,
全境东西长十六公里,南北宽约四公里,是典型的深山区。
    柳坪乡古称“文化之乡”,境内风景秀丽,群山起伏,自然环境清新,宿松县最高峰罗汉尖就座落在本乡境内,海拔1011米,柳坪资源丰富,万亩竹林,水资源丰富。
    柳坪村地处柳坪乡中部,长溪河从北向南穿境而过,柳坪一带自古就有乐善好施的乡人施粥、铺路、架桥。卒子2011年到访此处。
  柳坪石桥架在一座宽约为十米的小溪上,这座石桥桥面和柱础因年代久远绿苔隐现,桥基上的垒石仍保留当年的遗存,这座石桥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当地乡绅和乐善好施的乡人共同捐款修建的。
  柳坪石桥最初是清朝士绅捐资修建。据说,这位士绅原是当地的店铺老板,后来发了财,但他乐善好施,捐桥兴乡。后来桥被毁后,民国期间由当地乡绅与百姓共同重修了石桥。柳坪石桥桥墩迎江面砌成三角形,背水面砌成方形。三角形迎水,阻力小。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安庆柳坪能在乡里兴建此桥,经过约百年检阅,它横亘山间,又有前后数代百姓捐资修复,乐善好施的淳朴民风,代代相传。
  柳坪石桥是南来北往的商人、挑夫、百姓过往山溪的石桥之一,在安庆,越是深山越会发现古桥,兴建古桥是安庆古人乐善好施的见证。
  
    柳坪石桥的桥基,分为四跨结构,跨部由青石垒加而成,青石间的糯米三合土遗迹犹存。这些垒石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洪水冲刷,仍在发挥作用,足见先民当年的匠心。
  柳坪石桥是一座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的石桥,该桥两侧的水泥踏步是新砌的,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该石桥没有引起文物普查人员的注意!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7-17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蒋潭孙公寨
——安庆旧址遗址系列
第1819篇
图、文:过河卒子

(热忱欢迎安庆各类组织、单位、机构、个人对本栏目进行商业赞助)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蒋潭孙公寨。下图为站在江岭至唐湾公路上拍摄的图片,远处最高峰就是孙公寨。

    蒋潭孙公寨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县级市)青草镇与唐湾镇交界的地方。下图是上图的拉近版,最中间的就是孙公寨,这条山脉也就是五聚岭,又称屋脊岭。
    蒋潭孙公寨原位于桐城大塘乡蒋潭村,现在大塘乡已经并入他镇,但蒋潭村仍然保留着。下图为卒子在江岭至唐湾公路上拍摄的图片,左侧就是五聚岭孙公寨。
    蒋潭孙公寨是一条山脉,原是大别山的余脉之一。这条山脉是桐城市(县级市)西面最高的山脉。从潜山骑摩托车进入桐城,远远就能看到一条条山脉。
    蒋潭孙公寨一旁有小猫崖、大猫崖,五聚岭(屋脊岭),是一处安庆地区风景优美,景色迷人的景区之一。下图为卒子在大塘公路边拍摄的孙公寨图片。
    蒋潭孙公寨,卒子到访之前以为与安庆地区其它山寨一样,是军事功能的山寨,但实际上最初它只是道家一处修行的道观,名为甲辰庵。
    原大塘乡的深山里,山连山,植被茂密,被植被掩映的峡谷藏掖着秘密。蒋潭村就地处五聚山山凹之间。
    山林寂静,卒子与同行的小哥走了老远,再走了老远,过去在这个山凹里有个甲辰庵,据说有僧房九十九间,信徒众多,僧人上百,香火旺盛,后来被毁,卒子猜测肯定是太平军所为。
  
    蒋潭村茶园有两处,均位于山凹之间。其中甲辰庵茶园是在高高的山岭之间,登上它可以望远。下图为卒子拍摄的甲辰庵生态茶园,高高垒起的是有着历史痕迹的石拦护土坡。
    这个山凹里靠南的山,名字叫五聚岭、大猫崖与小猫崖,往西是潜山方向的青山、更远能看到天柱山,往北和往东均是周边小山丘。下图是卒子拍摄的原林场老房子。
    七月上旬,天气闷热,在这个山凹里居然很凉爽。抬头仰望着小猫崖和与之相连的孙公寨,卒子不知道向哪条路才能到达寨顶。下图是卒子拍摄的小猫崖与孙公寨,左侧为小猫崖,右侧是孙公寨。
    安庆地区有很多的山寨,多指军事用的四面筑有防卫围墙的驻军处的兵营,也指民间贼寇驻扎建立的营寨。下图是卒子拍摄的小猫崖与孙公寨,右侧是孙公寨略高。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曾到此扎寨。
    当然也有地方是老百姓住的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有的地方也叫寨子,比如桐城的苗尖寨,过去卒子已经介绍过。下图为卒子使用长焦单反拍摄的孙公寨近景,右侧为花岗岩石壁。
    据有关史料记载,桐城境内较大或较有名气的古寨二十余座。大塘有大寨和今天介绍的孙公寨。下图为卒子在朱湾组拍摄的小猫崖与孙公寨,在此平行,可以看到孙公寨要高于小猫崖。
    这些山寨大多建立在高山之巅上,孙公寨坐落在海拔848米的五聚岭小猫岩的主峰上。下图为卒子使用单反长焦拍摄的小猫崖近景。
    据了解,孙公当初选择这个地方建庵修改,也正是因为这个地方聚积了道家的五聚山,北有大、小猫崖,是一块藏风聚水的最佳风水宝地。下图为卒子使用长焦单反拍摄的近景石壁。
    五聚山,又名五聚岭,俗名屋脊岭,为大别山余脉,最高峰小猫崖海拔848米,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青草镇境内,与大塘乡交界,是桐西最高峰。五聚山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是安庆地区一处重要景点。下图为卒子站在孙公寨山脊处拍摄的潜山后冲及官庄方向。
    清朝道光史记载,五聚山与潜山万仞山、官庄山齐名并称皖中名山呈三足鼎立状,峰顶有结构完好的道教孙公寨遗址和传说中的公鸡毛驴墓。下图为卒子在孙公寨左侧山岗坡底巨石上书写的“孙公寨”。
    孙公寨和公鸡、毛驴的传说有实物为证。孙公寨坐落在五聚岭西侧最高顶处,山高路陡、行人罕至,然而这上面却并排立有三座坟,中为孙公坟,右为公鸡坟,左为毛驴坟,坟前摆下还有祭台和香炉。为孙公立的石碑上刻满碑文,记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一段故事。
    据说,孙公在五聚岭结茅庵,也就是甲辰庵修行时,自己很少下山。他有一只大公鸡和一头小毛驴,毛驴下山化缘,山下的善男信女送上斋饭,公鸡连叫三声,毛驴背上斋饭驮着回到孙公食用。因为岭高路陡,毛驴总要在半山腰的岩石上歇伙,时间长了岩石也就磨平了,人们管这块岩石叫毛驴歇伙石。
    孙公老爷一生活了百岁,圆寂后人们把他葬在这块风水宝地,中为孙公坟,右为公鸡坟,左为毛驴坟。山顶处有一块巨石,当地百姓称为孙公靴子石;当地还流传这样的诗:“化缘多辛苦,驮运上高山;此有歇伙石,暂歇再上山。”

    桐城自周楚、吴相争以来,战火频出,明清时期更是硝烟不断,故遗存的古寨多为军寨。以前卒子介绍的金鸡寨和明王寨,就是军事打斗时垒建起来的寨子。下图为网络图片,本次卒子因路线偏差,未能到达孙公寨山顶,希望秋冬季再上孙公寨,希望有认识路线的朋友与卒子联系,回帖即可。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祖寺衣钵塔
——安庆周边石塔系列
第1837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网友的理解和反馈,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与邻的湖北省黄梅县的四祖寺衣钵塔。
    四祖寺衣钵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四祖寺塔林上。
    四祖寺衣钵塔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四祖寺。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梅四祖寺塔为唐朝、宋朝古塔,共三座,形制各异,是佛教禅宗重要遗存。此前,卒子已经介绍过唐朝砖塔一座。
    四祖寺为唐初佛教禅宗四祖道信道场,四祖寺因道信系禅宗四祖而得名;道信在四祖寺传法三十余年,传衣钵于五祖弘忍。唐代宗赐谥号“大医禅师”,沿用至今。
    现存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四祖寺衣钵塔,建于宋朝时期。
    四祖寺衣钵塔通高3.17米。四边形塔基,六角形须弥座,宝珠塔刹。
    塔身刻象、狮子、葵花、荷花等图案。下图为塔身的塔门,注意看,塔门上还有石锁。
    石塔在安庆地区很多,与安庆仅一山之隔的黄梅县也与安庆一样很多石塔。塔的种类非常多,砖塔、木塔、石塔等等。
    四祖寺衣钵塔为单层亭阁式,麻石仿木结构。四边形塔基,塔基边长二点三二米,高出地面零点四四米,基座上置高零点八米的六边须弥座,束腰处每面分别雕刻象、狮、葵花、荷花等图案。
    四祖寺衣钵塔塔身为立鼓形,正南面设石门。门高半米,宽三十三公分。
    四祖寺衣钵塔门为版门式,门板上还饰乳钉纹二排,每排三到四米,门心配有石锁。
    塔身上端用整块麻石凿成翘角飞檐,瓦面雕刻精细逼真,顶冠置莲瓣,摩氏宝珠塔刹(或称金瓜宝瓶塔刹)。
    四祖寺衣钵塔造型别致,轮角圜和优美,雕刻艺术有宋代的建筑风格。全塔造形庄重秀美,雕工精细,刀法深厚,是一座精美的石刻工艺作品。
     1981年12月,黄冈黄梅四祖寺衣钵塔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黄冈黄梅四祖寺衣钵塔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祖寺衣钵塔造型别致,轮角圜和优美,雕刻艺术有宋朝的建筑风格。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海会一级古树罗汉松
——安庆古树名木系列
第1841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您好!观众朋友,欢迎您阅读《卒子走遍安庆》网络长篇旅行专辑。感谢网友的浏览。“卒子游记”所有文章作为安庆市旅游指南和地方文史资料的民间实物资料部分,难免有不足和欠缺的地方,感谢大家的支持。今天卒子介绍的是安徽省安庆市海会一级古树罗汉松。
    海会一级古树罗汉松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小池镇海会村,位于太湖县东北十二里的白云山南麓。
    进入海会村,两边有起伏相连的小山夹着一个狭长的田畈,恰如二龙戏月,这田畈就叫月龙畈。此处小山从原人口处一直向上数有十八座,据说那是十八罗汉在打坐。进入山里,四山夹路,两两对峙,人称双狮双象把口。
  海会寺背依白云山。山上松柏森森,阴翳蔽日;山下凉风习习,云缠雾绕。右边的响水崖瀑布如白练悬空,对面的玉带河流水若明珠泻地。
  海会寺内有一株千年罗汉松。树干有三人合抱之围,虽历经千年风雨,仍枝繁叶茂。枝作龙势,叶呈剑状,黑青色,是一幅活的“铁画”。
  据《舆地纪胜》卷四载:“白云山在太湖县东三十里,有海会寺,其寺至今存焉。”宋朝诗人王之道(宜和六年进士,有《相山集》传世)有《游白云山诲会寺》纪胜:龙舒富山水,白云又其角。七峰互回环,仰见天一握。古木森建幢,苍藤大张幄。初疑翠黛扫,颇类清玉琢。飞泉何处来?其势白天落。舂撞吼雷霆,激射纷雪雹。田家承下流,伐石竞耕凿。摇风麦初齐,泛水秋尚弱。恍若桃花源,误入不容却。况有古道场,碧瓦红丹扩。楼台锁烟霞,松杉聚猿鹤。我柬孟夏初,征衫汗如灌。消除爱欲恼,澡洗尘土浊。山神似相留,入夜雨还作。明朝出山去,欲去更盘薄。何当赋归来,寄傲酬素约。
    据寺内《永明灯碑》记载:“自唐宋以后灯传不绝,昔日殿角轩昂,神灵赫濯。”海会寺面临玉带河,背靠凤凰峰,右有响水崖,清泉飞瀑,盘旋湍急,喷珠溅玉。其他境幽景奇,自古有狮象交吻、东山古境、西日晚霞、石狮啸吼、孤塔云霄、仙泉飞练、赂岩瀑布、仙人捧杯、玉带拱桥、仙人打坐等十景。佛殿周围峰崎径曲,云绕溪环,百妍干态,真乃灵秀一在成,堪称佛家胜地。清朝慈禧太后赠额“真如自在”。
    传说建寺之初,曾有四位祖师先后驾至,白云守端祖师来时,一朵白云飘然而至;梅仙祖师临时花开洒落,五彩缤纷;灵济祖师来时有青鸟盘旋;杨公祖师拜灵济为师而后成半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寺内最盛期有和尚三千,道士八百。最早时山门是距佛殿五里之遥的太子山,僧人每晚关山门时不得不骑马来往,因而又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历代以来,或由官府,或由名士,捐款修建,增殿设廊。
    海会寺千年古罗汉松是太湖县珍贵的古树资源和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海会寺佛教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当时的白云山海会寺是古树苍藤,遮天蔽日,飞泉瀑布,似雪雹纷飞,狮吼雷鸣。碧瓦红墙被烟霞萦绕,松杉丛中猿鹤相亲,百鸟和鸣,诗人恍如置身桃源胜境,身心为之净化舒畅。这就是宋代白云山海会寺的画卷,宋人尚称之为古寺,那也就是唐代海会寺的旧观了。
  
    海会寺院内有一株生长了一千多年的罗汉松,高约十米,粗约四米,冠幅约一百五十平方米,枝叶繁茂,游者观,无不惊奇。
    此树据传是苻坚请印度佛图澄法师来中国传戒弘法,佛图澄从印度带来树苗,亲手栽于海会寺内。千百年以来,人世间遭多少兵戈战祸,大自然遣多少雷劈电击,然而此树却历尽千年艰险而枝青叶茂,实在令人感叹不已。寺院后有一眼清泉,终年汨汨涌流,甘醇清冽,滋润着古松。
    传说钦此泉水能使人聪明敏捷,故曰“聪明泉”,游人到此都要去钦。海会寺西山下有一池塘,乃唐宋时期众僧的放生池,池中遍植莲藕,随风起舞,婀娜多姿。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1-5-4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

第2046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凉亭乡双岭村。
    在怀宁县凉亭乡双岭村境内保存有一处清朝初期武士私宅旧址,现仅存二进门楼与四进门楼,其余屋楼不存。

    在怀宁县,杨氏一门在明朝末期至清朝初期涌现出很多人才,大名鼎鼎的杨汝穀就是一位。杨汝谷(1665年—1740年)字令贻,直隶江南安庆府怀宁县人,清朝官吏。清朝康熙三十九年进士,授浙江浦江县知县。行取,授礼部主事。三迁监察御史。
    今天卒子介绍的杨氏武士宅第门楼旧址,屋主人身世非凡,仅凭一块名为“清白流风”的牌匾蕴含着厚重的历史。石雕工艺“清白流风”四个大字俊洒飘逸,“龙眠张英题”及张英的印章石刻清晰可辨。

    经过近四百年风雨历史,门楼早已是屋颓墙倾,但从门楼的磨砂青砖、石门框、上下马踏石仍然可见当年的门第显赫及繁华形迹。

    三百多年来,杨氏后裔继承先祖“清白流风”的德行,“清白”、“谦让”、“礼让”作为杨氏家风世代薪火相传,优良的家风延续至今。


  杨氏武士宅第如今仅存二个门楼、一个是中门楼、另一个是堂门楼。二个门楼因为是白石青砖建筑,虽历风雨,故貌依旧。

    据了解,现门楼上有门楣匾额,匾上刻有清朝康熙初年进士,后来官至文化殿大学士,礼部尚书的安庆府桐城县张英题字。

    近年来,杨氏族人对门楼檐面瓦进行了修葺,重修后的中门楼门楣匾额上张英所题的“清白流风”这四个大字。双岭村也在路标上标有“清白流风”遗址。

  据了解,此处旧址是清朝初期姓杨的武士所建,传说他是皇帝身边的一个保镖,多次出生入死为康熙保驾护航,因此深得皇上的赏识,故宅门前上下马踏石和门轴石石质就是有力佐证。

    卒子认为,这种传说基本不靠谱。要知道,从现在仅存的二进门楼可以看出,清朝的杨氏非富即贵,应该是一位朝廷命官,与同朝为官的张英、张廷玉同为安庆府同乡友人。
    在清廷,能有同乡友人,自然这位杨姓官员能够得到众多支持。后建起这幢宅子,由友人张英题字,足见不仅仅是一般的幕僚那么单纯。
    张英,作为安庆府桐城朝廷官员,能够为同乡杨姓武士题字“清白流风”,可见当时同乡情义深厚。


    在屋角,有一块清朝同治年间的“乐输碑”,由当时怀宁县上青保百姓捐款的一块碑刻。


(本篇完)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龙山操冲李公山

第2048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大龙山操冲李公山位于与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大龙山镇桃园村。


    大龙山镇桃园村有一条上大龙山的山路,这条山路一直顺溪而上,沿着操家冲上山,最高处就是三县尖。


    大龙山北坡操冲,是一条被驴友称为上大龙山的升降大路,这条山路现在已经被开发的很好,很多险要路段都已经修建了扶手。

    要想进操冲,需要沿着一条很宽的溪流走很长一段路,再二渡这条山溪。


    整个操冲深约六七里地,一条溪流从冲里流出,顺着溪流一直向山上行。

    大龙山是安庆后花园,很多朋友常常登顶大龙山。


    山间有字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意思是自身要多做义举,做好当下。出处为:五代十国时期的冯道《天道》: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明朝时期《增广贤文》: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河狭水激,人急计生。大致意思是:将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到最好,不去计较眼前的得失。对以后的事不要太高期待,做好自己。


    今天,卒子再次介绍一条北坡登上大龙山的山路。


    从桃园村进山,一路顺溪而入,过溪进山,此山有山界,称合肥李氏。这个合肥李氏,是否是百年前李鸿章家族,也不得而知。


    合肥李氏有上、下两块介碑,一块在溪水边,一块在山腰。
    跨两介,就是操冲。一条长长的溪水,时陡时缓。人工路基将原有的小山路填平。


    操冲最陡的要算是百步梯,这条直上直下的有一百多个台阶的百步梯,走上去真的需要一定的体力。
    再向上行,就是一片茶园,操冲的茶,是大龙山林场的主要经济作物。


    整个操冲,从上而下,大约六、七里路,走起来大约一万四千多步。
    操冲,大龙山一条非常不错的徒步路线。


(本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