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岳西在线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88827|回复: 19
收起左侧

文脉响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4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春晓大别山 于 2019-1-24 11:17 编辑

                   文  脉  响  肠

  
    岳西县响肠镇,笔者老家,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青山不老,秀水长流。这里古意悠悠,古韵悠悠,文脉悠悠。
                                                                                                           ——题记
                                                       时光中行走的老街
       时序冬日,很多风景,都被时光覆上了苍凉的味道,寂静着,清冷着。响肠街,一条古街,残长300余米,宽4米,金山、彭山二河将其断为三截,河上有三座古石桥相通,一条古道穿街而过,街道铺就的古石,被时光的脚步踩踏得油光可鉴。响肠老街,在悠悠的历史时光中,沉寂清冷,始终维系着时光的沧桑,延续着时光的漫长。
       老街有自己的繁荣史。《潜山县志》记载:“响肠老街,起于元,成于明清——为湖北到安庆古道上一个重要集镇”。据传,元朝周枢密,带兵镇守岳西,为人仗义执言,受社会敬重推崇,人称周老相公。一次途径岳西响肠时,肚子痛,肠子响,“叽叽呱呱”、“哗哗啦啦”,响不停。周老相公没当回事,运一运气擦了两把汗,又继续赶路。周老相公忍痛沿着板桥、青风岭、沙岭头、水晶岩这条路走到了割肚畈。当走到割肚的牛眼睛潭时,肚子实在痛不过,就干脆把肚子剖了开来,把肠胃放到溪水中慢慢地、细细地洗起来,洗干净后又放回了肚子里。“响肠”是否因此成名,乃为传说。但无论真否,有个历史响肠,且文脉悠悠,这是真的。
     在一片杂集着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和现代建筑中,鹅卵石与青石板铺就的小街,自东向西穿过响肠村庄,把古老的光阴与现代的时光链接在一起。我深深佩服响肠的先辈,在偏居一隅的山区老林,放逐一条如此幽深的小街,让六百年之后的我们可以指指点点地穿行于浮生流年,如同光阴数百年如一日地在这老街中踱出的方步,慢悠悠,悄无声息地朗照这方大地。
        走进响肠老街,你会有一种穿越漫长时光隧道里的感觉,一些被记忆剪碎的旧事,在一种古旧气息包绕的氛围里,浸漫身心。响肠,是我的老家,我生于斯,长于斯,但我谈不上了解她。比如这条老街,我走过不少,我是当做交通的介质来行走的,是街这头到那头的一条道。我从没把她当做老街、当做文化、当做历史来看待。2018年冬日,我随着全国各地三十多位作家一起行走时,我顿时有种难以言说的感受。我第一次觉得,这不是行走,不是从这头到那头的过往,是一次阅读,是一次深入。我是从时光的这头漫步到时光的那头,从街的表面走到街的内心。老街两边,有旧店铺,有新民居,有古朴,有沧桑,更有现代。这一切让我陷入一种怀旧的氛围并勾起对流年况味的追忆。面对这条浓缩版的老街,我有一种温存、温暖涌上心头。我深感,老街有老街的历史,老街有老街的现代;老街有老街的繁荣,老街有老街的落寞。她安身于此,安心于此,成就了响肠的厚实与古朴。
    这种对流年况味温存温暖的心境,告诉我,喜欢对流年追忆的人多是对岁月流逝的一种怀念,说到底,是心态渐老的一种体现。可我对响肠老街这些代表岁月悠长的深厚累积,这些可供鉴赏的古意,会让我感觉到一种稳定持久、安静平和的气势。现存的响肠老街,虽不气派,却自有其朴实和持重内涵。老街在那里,与时光共进,从古至今,我觉得这些古旧的气息并未与时代疏远,若透视其表面的斑驳和沧桑,蕴含其中的,都是一些触手可及的民俗、世情与文化,都是世世代代响肠人行走在古往今来的洪荒大地之上的心迹。
    行走在填满时光暗影的老街,绵绵冬雨洒在布满沧桑的街面,小雨和斑驳也洒在我身上。我眯着眼睛,慵懒地行走,用主人翁和旁观者混杂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在思绪中臆想着这里曾经的商贾云集、人声鼎沸。我让臆想抚摸时光深处的动静,把一种远去的繁盛延伸到响肠乡村的现在和将来。
     在这幽深的老街里,触摸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会让人发出思索的疑问,这布满沧桑的老街,什么是它的载体?是街路的古石条?是老街通衢的古石桥?是两边的古建筑?是亘古不变的时间?那些已然远去的古迹与岁月,需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形容它?我和全国各地而来的三十多位作家,都在究问。我想,那些曾经在老街里迈出的步子,应该是疾徐的、坚定的、义无反顾的,就像此时我的脚步声,没有任何拖泥带水,铿锵地回响在老街两边的古居里,回响在老街身后长长的光阴中……从老街头到老街尾,从时光的背阴处到当阳处,于脚底一寸寸地丈量时光,这种悠长而响亮的脚步声,从古走到今,穿透响肠的山山水水,穿透时空,穿透心灵。这不就是响肠老街沧桑的载体么?!
  
                                                      时光中沧桑的宗祠
     都说流水无痕,岁月却常常用一种平和的、甚至是意兴阑珊的笔触书写指缝间渐渐淡去的流年。响肠许多宗祠就这样淡写着这方水土的流年。
大别山腹部的岳西,古祠很多,有六十多座,响肠就占着十余座。响肠的古祠,是岁月留下的或深或浅的痕迹。对于一班舞文弄墨的人,对于一班喜欢访古探幽的人,都钟爱这些带着古典意味的痕迹。我们在古祠内外,指点着古意,大到古祠的设计布局,小到古祠建筑上的小小构建,我们都兴趣盎然,赏赞不已。古祠里,所有的景致在缓慢中后退,仿佛是一部慢慢回放的老电影;所有从古祠大门进进出出的男女,仿佛如戏台上出场、退场的人物片段……古祠世界,演绎的岁月印痕,在我们的眼里逐渐清晰、明朗。我深知,从古祠建起之日,那些被淡忘在流年里的岁月更替、人生过往,就被“古祠”这个模式固定下来了。
       响肠古祠中,最为著名的是:始建于明、扩建于清的吴氏万家楼和吴家官邸大夫弟,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吴氏五福堂,建于清康熙九年的方府祠堂。这些古祠,气势宏大,古脉悠悠,古意浓浓,文风浩荡,粉墙黛瓦的建筑,斑驳厚实的门墩,雕花镂金的大门,陈旧幽深的古戏台,排列整齐的祖宗排位……彰显了响肠的古老,垫实了响肠历史文化的厚实。进入其中,有古来之意,有一股股文气和豪情。
      “吴氏五福堂”和“方府祠堂”,最能体现响肠古祠的艺术精华和风韵。在以儒家伦理价值观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里,孕育、发展并衍生出的这些古祠建筑的内部结构和格局,充分体现了当时宗法制度的观念形态。“吴氏五福堂”,风格考究,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双坡青瓦屋面,一轴三进带左右跨院式布局,通面阔约廿七米,通进深约廿九米。一进祠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五架抬梁前轩后单步结构。后进为神堂,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东西跨院各一栋拱向主祠,分别向外开侧门。现存建筑面积约三百五拾平米。祠内雕刻手法细致,内容大意为“耕田读书,福寿满堂”。这些颇具匠心的砖雕、石雕、木雕,不仅雕工精美,刀法明快,还融人物、山水、花鸟、故事为一体,意趣动人,寓意深刻。祠堂整体保存完好,得古南岳之灵气,风格古朴如初,实为岳西古祠中珍品之一。“方氏宗祠”,坐南朝北,三进两天井。一进祠门,面阔三间,大门位于明间进深二分之一处,形成前门廊后过厅格局。大门背面二层为戏台,面向中厅,单檐歇山顶,台口矮栏,三面敞开,左右看楼相接。二进中厅面阔三间,五架抬梁前轩后双步结构。三进神堂面阔三间,左右厢房各一间。方氏宗祠附属谱馆一座,与主祠相对,且为同期建筑,两进二层四合院。方氏宗祠雕梁画栋,恢弘大气,特别是宽大的戏台,彰显着方氏家族的兴旺,加之坐落于响肠老街,更显方氏宗族文化的繁荣。
        在深深的古祠里,雕梁画栋的残片沧桑在岁月深处,布满拙朴和凝重,满覆时光的履痕。徜徉在古祠引领的历史院落,你会感觉到一股独特的气场,让你随之沉静,随之肃穆,随之庄重。
       我喜欢古祠,缘于它的古意与沧桑。古祠有种洗尽铅华的朴素。古祠的一砖一瓦,叠加了历史与现实的吸纳和遗弃,古古的意趣掩藏于岁月深处,沉浸在古典气息的光芒里,照射着古祠内外的人和物,照射着古往今来。对视藏在古祠背后的时光,深入到古祠的静寂中,空气发呆,阳光发呆,我也发呆。我用眼角的余光轻轻摩挲视线里的一砖一瓦,我感到了灵魂最深处的柔软和幽古的恬静,岁月悠悠,芳草斜阳,一古而今。
                                                  时光中耸立的惜字亭
       在响肠,惜字亭是一座人为风水、一座人文风水。
       惜字亭,站在响肠老街的西头,守望着街和远方。它是实在的,不放空自己。朝路的一方留一孔,焚烧字纸。孔,已经漆黑,火疗的痕迹很浓,风吹来,隐隐透着字纸的芳香。
       闻着这股芳香,我想起了汪曾祺在他的散文《收字纸的老人》中的一段话:“中国人对于字有一种特殊的崇拜心理,认为字是神圣的。有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抛掷的。亵渎了字纸,会遭到天谴。因此,家家都有一个字纸篓。这是一个小口、宽肩的扁篓子,竹篾为胎,外糊白纸,正面竖贴着一条二寸来宽的红纸,写着四个正楷的黑字:‘敬惜字纸’。字纸篓都挂在一个尊贵的地方,一般都在堂屋里家神菩萨的神案的一侧。隔十天半月,字纸篓快满了,就由收字纸的收去”。
        真的可巧,“敬惜字纸”,是“大家写岳西”采风活动中,我抽到的写题。这不,我来到了“惜字亭”,“惜字亭”就是敬惜字纸的神圣之处。
        文风浩荡的响肠,敬惜字纸,都与众不同,它不是在堂屋中,而是置身于朗朗乾坤之下。惜字亭,为了履行这个神圣的使命,在响肠河边履职了一百三十多年,烧了多少字纸呢?惜字亭知道。
   我不知道。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家”们也不知道。比如现在,在“惜字亭”旁,大家们对着惜字亭、对着那漆黑的焚烧孔,指手画脚的,不就是在估算、在猜测么?!我在嘈杂的声音中,分明听到了春桃(电影《春桃》的主人翁)在北平小胡同里“烂字纸换洋取灯儿”的叫喊声。随着这叫喊声,在我眼前,还交替呈现着两个画面:一个是春桃后背心衣服上赫然露出的“敬惜字纸”四个字儿,一个是“惜字亭”黑漆漆的焚烧孔,两者何其相似奈尔。“敬惜字纸”,这四个字,晃荡在我眼前。我一下子感到响肠“惜字亭”这个黑漆漆的“孔”,是春桃收集的“烂纸儿”烧黑的,是和春桃一样崇尚文化崇尚知识的响肠人烧黑的。怪不得费孝通先生在世时经常提到“敬惜字纸”,他说“纸上写了字,就成了一件能为众人带来祸福的东西,不应轻视”。响肠人历来知道这个道理,敬惜字纸,尊师重教,文化子孙,早已成为习惯。许多人家都知道,“耕读世家”是传家之道,再穷也得给孩子读点书,而读书绝对不是承望孩子当官发财,而是想孩子能识几个字,懂得一些道理和人情世故,就这么简单和朴素。正因这么朴素,在响肠读书才成为习惯,文化才成为传承。我终于领悟了家乡响肠这座“惜字亭”乃至其他所有“敬字亭”、“敬圣亭”、“文笔亭”、“字纸炉”乃至“字纸篓”的价值和意义了。字,有神;纸,有灵。一旦废弃,终当“焚化”。“焚化”是“敬惜”,敬惜实为神圣。
       白纸书黑字,黑字以载道。“文章千古事”, “惊天地泣鬼神”。文字是让人敬畏的,你看那一个一个方块字,跃然纸上,铮铮发光,即便是随纸焚化,成为一溜烟,四散开来,也放着光芒。这就是文字的生命!这种光芒四射的生命难道不值得敬畏么?!
        在响肠人的内心深处,对文字和书写的敬重,已然化入骨髓,变成了一种信仰和精神。这就是响肠能成其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之缘由!
                                                  时光中坚守的千佛塔
        打从出世之时起,我就在她的注目中长大。我也长久地审视着她,这么孤独而自傲的注视着什么?执着而顽强地坚守着什么?当阳处,我感觉的是红尘滚滚;背阴处,我臆测的是玄机幽幽。一面是警醒人生的入世态度,另一面是超脱时相的出世品格。以至于今,我深刻感悟:“巍然立不动,浮云任去来”。原来她是有灵气的哲人,一经抽象,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涵养,一种风度。
       这就是坚守在时光中千年之久的法云寺千佛塔。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皖西的大别山腹部岳西县这座生态花园之中。
       古塔,以四方之尊,敢与西安的大、小雁塔和洛阳的白马寺齐名,位居全国四尊之一;以二十八米之高,承载微雕佛像近千,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坐享“华东第一塔”的美誉。
       她从东晋朝代走来,风雨兼程,一路沧桑。倚凤凰之山,傍寺前之水,伫立凤冠。日看流云飞鸟,夜抚尘风俗心。
      莲花托佛、菊花呈儒、太极布道,古塔将玄机深藏一身,勿论你是佛者、儒士还是道家,容天下可容之事,度天下愿度之人。同一方天地成传经、布道、释法三教圣地,也成就了历史、现代尚未解开的幽幽谜思。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间小道被红男绿女踏得肥肥瘦瘦。九曲八湾。每一曲都盛满了千百年来千万双脚板留下的至今谁也揣摩不透的韵律,每一湾都载满了千百年来千万颗心灵谱就的谁也解读不懂的故事。
        一袋旱烟,何以几千年不散飘逸在立于山涧的天仙桥畔?一串情歌,何以引得天河之中的鲤鱼跃上石崖?一声祈祷,何以能置石筶千年不发?一帘仙洞,何以藏八仙过海于无影?一团团神秘,一串串深思,一道道哲理。
        书写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宗教经典,读懂她,谈何容易? 惟其七级浮屠,直指苍穹,与这方水土长厮守,抛了许多喧嚣,留下许多寂寞。于是,一棵小草、一片树叶,抑或一方衣角、一片盘头汗巾,都可忆起那暮鼓晨钟、唤来木鱼声声……在这声声声声中,有人顶礼膜拜而叩问大地,有人拈香虔诚而仰天长啸……一幅幅律动而绵延的人生长歌由古至今、由此及彼荡漾在各色心空。
       惟其古塔风窗,环视四方,与这片净土长相知,洞明人间冷暖,坚守世道大同。然而,万花筒的世界年轮,轰轰然碾过每个心灵的洪荒,一丝善、一丝恶,一份真、一份伪都在古塔的脚下,构筑成各自的围城,收留属于自己的流浪的心灵。
生命的倔强,人生的淡定,纵是岁月的侵腐,或是时代的杀戮,我自岿然。世事的瞬变,人心的飘移,就是阳光的暴晒,或者雷电的挟击,定自依然。
        古塔立于红尘,几经战火洗礼、野火炼狱,庙宇也几经被毁,石门石碑乘鹤而去不知返。古塔坐山头观世相,纳四海善男,接八方信女,解人间苦闷,化众生烦恼,坚守清净沧桑而无怨。集宗教于四方,凝厚重于塔身,收禅那于塔心,放超然于世间,作为文化,她是历史文化名镇响肠镇的精华,是大别山纵深岳西县的文脉,更是悠悠皖土的精灵。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65 威望 +36 虚拟币 +400 魅力 +35 收起 理由
明月几时有 + 35 + 30 + 200 赞一个!
春江水 + 30 + 6 + 200 + 3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9-1-24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精彩。
响肠古遗存可谓岳西乡镇第一,要是能保存下来,如今可谓华东地区难得的一处有文化底蕴的旅游胜地!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管理员 发表于 2019-1-24 11:19
文笔精彩。
响肠古遗存可谓岳西乡镇第一,要是能保存下来,如今可谓华东地区难得的一处有文化底蕴的旅游胜 ...

谢谢鼓励!
发表于 2019-1-24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响肠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发表于 2019-1-24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笔不错,小时候就是在惜字亭边长大的。老街的印象很深。     只不过,万家楼 五福堂,还有其他的一些祠堂。都已经破败不堪了~~
发表于 2019-1-2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响肠街上混滴 发表于 2019-1-24 14:47
文笔不错,小时候就是在惜字亭边长大的。老街的印象很深。     只不过,万家楼 五福堂,还有其他的一些祠堂 ...

万家楼是已经破烂不堪了,但五福堂已经修葺一新了。谢谢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顶贴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春江水 发表于 2019-1-24 11:55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响肠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说得对!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19-1-24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岳西在线论坛 ( 皖ICP备19003320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55605511[24小时]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本站法律顾问:张军 )
涉未成年人专用投诉举报专区 举报邮箱:yxwxb666@163.com 举报电话:0556-2188512

皖公网安备34082802000404号

 

营业执照

Copyright 2013 最新最精彩-社区论坛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