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页 于 2015-2-12 16:36 编辑
规范、转型、实效 ——2014吕亭片区冬季送温暖活动反思 作者: 桐溪居士
2月10日下午,受吕亭片区管理弹簧委托,我和夕阳、桐城海港、温暖的阳光、雅柔五人一起去吕亭片区给六个孩子送去了爱心物资。因为参加过太多的走访活动,那种刚开始走访时的触动和感动少了一些,更多是思考、反思。现将我的一点思考写出来,大家共同面对,寻找对策,积极转变。
一、送温暖活动基本情况
时间:2月10日下午,地点:吕亭片区(具体包括平坦、杨河、石桥、陡岗等),
送温暖物资:每户10斤肉、一箱芦柑、400至1000元不等,另有1个壹基金温暖包,2盏台灯、3包衣服等
参与人员:夕阳、桐城海港、温暖的阳光、雅柔、桐溪居士5人
爱心提供车辆:温暖的阳光
二、六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父亲本应是家庭经济支柱,可是他们六个当中,有二个父亲去世,三个父亲精神上有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能担负起家庭经济责任。母亲,本应该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六个母亲当中有三个严重智障,二个离家出走,只有一个母亲正常,可迫于生活压力,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能力去教育辅导孩子学习。
三、问题一:成绩都比较差
基于第二条所分析的各个家庭情况特殊性,所以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都较差,小学的数字只有六七十分,初中的只在及格左右,英语根本不懂。
秀在六个孩子当中成绩算是好的,墙上都是奖状,去年暑假小学六年级的她,因为成绩优秀本来是有机会被推荐就读实验中学关爱班的,但因家庭因素未被推荐,现就读新店初中,期未考试全校二十多名。虽然保持这样的成绩,有可能考得上桐中,但随着课程的越来越难,又没有人给予辅导,我们担心她的优秀成绩能否保持到初三,保持到高中。
四、问题二:性格都偏内向
因为从小缺少母亲无微不至关心、爱护,这些孩子普遍都偏内向,虽然都比较懂事,知道表达感谢,有基本的礼貌,但缺少同龄人的那种生动活泼、开朗阳光心态。
还有一个小学生的评语,当时没有拍下来。只有二句话,大意是“成绩一般,上课不敢积极发言“。
五、对策:
(一)加强同班主任、授课教师的联系,表达关注,形成常规,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义工去走访、和孩子们交流,时间、次数和效果毕竟有限,真正能对孩子们学习有帮助的还是学校里的老师。所以,片区管理应试担负起关注孩子学习情况的重任,具体做法是先搞到班主任、英语、数学等重点学科和薄弱学科授课教师电话号码,在学期开头、结尾和期中考试后等时间节点,主动给相关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学习和在校表现情况,和学校老师共同商量扶助对策,并做好相应电话记录。
一个学生一个学期平均打三次电话给学校相关联系人,并形成常规,持续表达关注,引起校方重视。
(二)加强同村、镇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联系,为孩子家庭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
因为这些孩子家庭的特殊性,应该享受的相关政策,可能也因为没有人去争取而享受不到。如低保、医保、危房改造和其他各种惠农补贴等资金。
(三)加强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
我们为什么做公益,是为了真正帮助对方改变处境,还只是为了自己的一些虚名,面对这些孩子,我们给予他们再多的物质资助,除了满足了我们的虚荣之名外,难以起到根本性改变,还可能养成了他们的依赖心理。所以,将来,我们应该在送学费同、送温暖之外:
第一,拓展相关教育项目。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教育支持,包括作业辅导、学习方法训练,良好习惯的养成等。
当然,这对我们义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可以招募一批教师志愿者加入进来,进行此项活动。
第二、开展心理关怀活动。除送钱送物之外,多开展一些表达关怀关心的温情活动,如一对一代理妈妈、给孩子写封信,陪孩子过六一、看电影,带孩子来城关玩玩等。也可以招募心理咨询师,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并对个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咨询。
六、义工参与踊跃,加强义工培训,统一思想认识。
回到中心,今天开车的爱心人士温暖的阳光积极填写了义工申请表。他刚走不久,又有二个中年妇女找到办公室,要求做义工,一问,原来是冲着情系的名气,没有人介绍,自己找上门来的。
大家踊跃报名当义工,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我们也要看到这其中的危机。不同身份、背景、成长环境和思维习惯的人,为了这个社会变得更好这个共同目的而走到了一起,如果对做好事,对公益活动的方式方法没有一个统一(或相对统一)的认识,你这样想这么做,他那么想那么做,思想分歧,行动混乱、最终仍会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到那个时候,每一个离开的人留下的都只是指责和抱怨。所以,我们要从一开始就加强义工培训,尽量将各种不同的思想、动机都统一起来,达到认识的一致,行为的一致。
七、一个细节:照片拍摄角度问题
为保护学生自尊心,情系相关公开宣传文章中尽量不要出现学生真实姓名(除非为了文章真实性的需要),正面照片。可用化名、侧面或背面的照片代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