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总辖,一位神秘的祖先(四)
余总辖,一位神秘的祖先(四) 作者:余卫星(接上回)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总辖”是个什么样的官,多大的官?哪一朝代的官? 据《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吕宗力编)载,宋元两代均查不到“总辖”这么一个官职。 据《宋朝兵制初探》一书作者王曾瑜先生考证:南宋初,有些乡兵已设总辖,如建炎时的忠义巡社,曾规定设都总辖和副总辖(《宋会要》兵2之51)。直到南宋中期,仍有“义军总辖、总首之类”(《翠微北征录》卷1《平戎一卜策-恩威》)。后来,一部分新军也设置总辖一官,如有“雄边军统制、总辖范胜、谷汝砺等”(《宋史》卷41《理宗纪》),“濠州总辖显战没洛阳”(《许国公奏议》卷2《奏申论安丰军诸将功赏》)。宋文天祥《指南录*高沙道中*序》:“总辖吕武亲随,夏仲,散避他所。”明冯梦龙编《智囊全集》中也有“总辖”一目。凡此种种,充分说明,“总辖”官是宋代特有的官制,并且,这个官制是由乡兵义士升格为正规军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地方官员。宋末,面对蒙古凌厉的铁蹄,宋军节节败退,地方守军严重缺员少编,由义军升格为镇守一方的地方守军,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客观历史现实。
那么,这位“余总辖”是不是我们的先祖总辖公呢?答案是肯定的。试想,即使我们后人想攀附名人权贵,也不可能去攀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吏,历史上这一时期的余姓名人大有人在,比如:余玠,余阙等等。更何况余总辖是一位曾经有过历史污点的将军,“时黄州复叛,令秉节往讨,斩余总辖于阵”(《元史*列传》第52齐秉节),也就是说余总辖曾经是一名叛将!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那场空前浩大的“襄樊之战”说起。 元宋的“襄樊之战”是整个南宋军队与元朝蒙古大军最激烈的一场战争,由于湖北的襄阳、樊城、鄂州、黄州(冈)背靠长江,是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的最后一道防守屏障,失去襄阳一线就等于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到了唇亡齿寒之境,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诛死的搏杀。1268年(度宗咸淳四年),在宋降刘整的建议下,蒙古军一反常态改从水路进攻,先放火烧了襄阳与樊城之间的桥梁,让宋军无法相互支援,首尾不能相顾,不多久樊城失守,蒙古军破城后按照惯例展开了屠杀,并且还残忍地将死人骨头堆成高山来威吓襄阳军民。孤立无援的襄阳,始终盼不到救兵,次年二月,在坚守达六年之久的襄阳,知府吕文焕为了避免襄阳落下血洗的命运,只好命令襄樊鄂黄所部开城投降。 这是一种违心的投降之举,实属万般无奈。就在蒙古大军正准备乘胜南下剿灭宋军残部之际,元朝上层社会突然发生内乱,1273年(至元十年),蒙古本位主义派的代表阿里不哥,海都等人,纷纷起兵对抗不守旧制,自立为汗的忽必烈,于是,元世宗忽必烈只好率军北上,与阿里不哥,海都等大打出手,襄樊一线只留下少量的蒙古守军,以示镇守。 此时,襄樊的原宋军降将见机会难得,尤其是一群中下层的少壮派军官,摩拳擦掌,希望一洗前耻。这其中就包括余总辖这样的官员,纷纷起兵倒戈,高举“驱逐胡虏,匡扶汉室”的大旗,一时间群情激奋,斗志昂扬,竟将蒙古守军一一击溃,并且将其斩首,挂在城头让军民泄愤。 待元世宗忽必烈平乱成功,坐稳大汗皇位之后,任伯颜(元朝著名军事家,善谋略,蒙古八邻部人,手下有宋人悍将刘整,齐秉节等)为元帅,亲率蒙古大军,一路南下,如无人之境,所向披靡。不久,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弹尽粮绝之际,襄樊一线重新沦陷,蒙古军展开了新的一轮报复屠杀,血染城池,白骨遍野,军民死伤无数。余总辖在这场战斗中被齐秉节斩于阵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本来,在这场以命搏杀的浴血奋战中,余总辖也会象千千万万个无数抗元英雄一样,永远湮灭在历史的浩浩长河中,成为一名悲壮的无名英烈。但是,上苍有眼,祖先有灵,当元朝皇帝为功臣悍将齐秉节褒奖之际,无意中透露出余总辖的壮烈行踪,这本一无心之举,倒成全我们寻找祖先余总辖的唯一线索了。 此乃我族之福!余氏之幸矣!(未完待续)
沧海桑田,余氏一脉虽非旺族大姓,但是在皖西南一隅,还是人口众多的,只不过人才凋零,希望多些沧海这样的乡贤,整顿族训乡风,注重教育,同心同德! 元宋的“襄樊之战”是整个南宋军队与元朝蒙古大军最激烈的一场战争,由于湖北的襄阳、樊城、鄂州、黄州(冈)背靠长江,是南宋国都临安(今杭州)的最后一道防守屏障,失去襄阳一线就等于蒙古大军兵临城下,到了唇亡齿寒之境,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诛死的搏杀。*********杭州与襄樊相隔甚远,之间有许多军事重镇。此说不严谨。
页:
[1]